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读《官渡之战》有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官渡之战》有感 篇1
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曹操见袁绍中计 ,就派主力袭击白马 ,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 。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 ”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我们做人就要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从近代来看,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而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一言以蔽之,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奋斗自己的人身,就像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只有立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付出一切,年华才不会虚度。
读《官渡之战》有感 篇2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的战例。曹操以七万军队打败了袁绍七十万大军。为什么袁绍七十万大军却敌不过曹操的七万人马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粮草是否充足,士气是否高昂,军队人数的多少,地理环境的优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帅能力的强弱。
许攸是袁绍的一位很好的谋士。一日,曹军的`粮草吃完了,曹操写信并派人去许昌催督粮草。不料这封信落入许攸之手,他十分欣喜,急忙拿信来见袁绍。袁绍却不以为然,说曹操诡计多端,怕这信中有假,竟不听许攸建议。还说许攸和曹操是同窗,这次和曹操里应外合来算计他。许攸一气之下离开了袁绍,去投奔曹操。
当许攸来到曹营的时候,曹操正在睡午觉。曹操忽然听到帐外许攸的喊声,知道许攸来投。曹操非常高兴,急忙起身出帐相迎。由于走得太急,以至于连鞋子也没有来得及穿,就迎了出来。这令许攸大为感动,便帮助曹操出谋策划,终于打败了袁绍。
袁绍轻贤漫才,刚愎自用;曹操尊贤重士,求贤若渴。袁绍虽兵多粮足,手下谋士如云,而他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处事不当,以至于处处失误。曹操虽兵稀粮少,但他能明辨是非,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手下人心团结,军心稳定,往往能化险为夷,事事主动。因此官渡之战,在决战之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争事例,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的。如赤壁大战,孙刘联合总共不过十几万人,却大败曹军八十三万人。再如毛泽东面对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都能从容应对,并且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都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例子。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统帅能力的强弱,其中包括他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读《官渡之战》有感 篇3
鹿死谁手,决战官渡——三国读书笔记之官渡之战
现在看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只有四个字形容,以少胜多。经此一役,曹袁二人之性格,指挥力、决策力对比可谓一目了然。
以少胜多并非是兵法常态,以多欺少才是正确路线。为什么袁绍拿了一手好牌,反而输的如此惨烈?这个我们要从头说起。袁绍一方,对于是否出兵,谋士团成员的意见是相左的。
田丰认为现在不宜大动兵戈,要等时机。而逢纪认为咱们主公行的是仁义之师,有什么不能出兵的呢?
结果逢纪胜出,田丰被关进打牢闭门思过去了。行兵到阳武,沮授也因提出“咱们兵多而不精,建议以守为战略主线”策略被关了禁闭。
战役还没开始呢,袁绍就自断双臂。
反观曹操这边的情况,虽然大家心存恐惧,但是高层却意见统一,只有一战。荀攸提出看法,就是速战,咱们的粮草拖不起啊。
两军对阵,曹操说我奉旨讨贼,袁绍说我奉衣带诏讨贼。一言不合,开打呗。结果曹老板,这一仗大败,只好退守官渡。两军开始了,斗智斗勇的拉锯战。袁绍这边推土成山,向曹营射箭,曹军造了霹雳车,反击袁军。袁一计不成,又想挖地道,也被曹军所破坏。
这个时候,曹老板撑了两个月,军粮捉襟见肘,谋生了想要撤回许都的想法,写信咨询荀彧。
荀彧一言点破天机,我们就这么多人,竟然跟袁绍对峙了两个月没有被打败,不正说明问题了吗,为什么要撤?只要坚持总有机会。故事的转折要从曹操部将徐晃的手下抓获了袁绍细作,得知韩猛要押送粮草送到军中。徐晃的办事效率还很可以的,顺利的烧掉了韩猛的粮草。
这个时候审配,向袁绍建言,行军打仗粮草为重,一定要重兵把守才可。
袁绍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派爱喝酒的淳于琼前去驻守乌巢。而曹操这边粮草也已经告急
曹操写文书给荀彧让他置办粮草事宜。可是,这书信却没有送出去,最终落到了许攸的手里。
许攸很高兴,这么大一馅饼落我头上了,赶紧去袁绍处,建议袁绍去攻打许昌。
袁绍半信半疑,觉得这会不会是曹操设的一计呢?正说话间,审配派人送来了许攸贪赃枉法纵容亲人的书信。袁绍大怒,就你这种人还来我这里献丑,不杀你就不错了,还不滚蛋。许攸郁闷之下,投靠了曹操。曹老板生死存亡之际,自然是礼贤下士。在坚持用人不疑的情况下,亲自带兵前去乌巢劫粮,留下众将看守军营。淳于琼喝的不省人事,乌巢顺利被劫。袁绍一方看到乌巢被劫,又产生了意见分歧。
张郃认为应该前去救乌巢,而郭图认为劫粮曹操必定亲自前去,不如趁此时攻打曹操营寨,肯定一打一个准。
双方争执不下,袁绍采取了你们都对,我都听的策略,既派蒋奇前去救乌巢,又让张郃、高览前去攻打曹营。结果蒋奇被杀,张郃、高览攻打也不尽顺利。
郭图怕张郃回来找自己对证,设计离间张郃、高览与袁绍的关系,只是两人投降曹操。
事情到此,胜败已分。袁绍带着800余骑仓皇渡河而逃,而曹老板大获全胜,犒劳三军军士。至于袁绍逃走后的故事,只能放下下一篇中来说。
读《官渡之战》有感 篇4
三国期间,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名叫官渡之战。这一战发生在公元200年,也正是这一战,大大削弱了袁绍的势力,奠定了曹操今后一统北方的格局,真可谓是三国中“三大战役”之一。关于这一战,古往今来都有许多人分析其胜败之因,那么今天,就让我总结一下其概要。
我认为,纵观官渡之战的最大主旨,便是“遗憾”二字。
第一个遗憾,是袁绍采用了错误的战术。
这一战,发生在曹操基本平定中原地区之时。当时袁绍盘踞幽冀二州,正有夺得九鼎的想法,却被曹操一下阻挡,少时的友谊自然是不触即破。于是,在公元200年的秋天,袁绍亲率七十万青壮,南下攻打他与曹操势力的交界之处—官渡。七十万啊,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数字啊!如果将曹操后来阻挡袁绍所率领的七万人马与之比较,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实力对比有多悬殊了。但最终的结果是—曹操赢了。我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便是袁绍采用了错误的战术。其实当时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曾先后劝谏过袁绍,让他借助双方粮草供应差的先天优势,以逸待劳、以守待攻。遗憾的是,袁绍没有接受。他认为,曹操不堪一击,于是轻敌冒进,不顾粮草。而正是因为如此,曹操得以不惧因双方粮草差过大而导致的危局。
但是袁绍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就算采用了错误的战术,仍然稳赢。于是许攸出现了。
第二个遗憾是,袁绍并没有采纳许攸的意见。
许攸是曹操的朋友,但他竟投奔了袁绍。在官渡之战白热化的阶段中,他给袁绍献上了一个足以使曹操彻底败亡的计策—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这个计策,经过后代史学家的仔细研究,发现是可行的。而我们也知道,这个计策无疑会断掉曹操的后路,让曹操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就在这时,堪称三国史中最遗憾的事情之一来了—袁绍拒绝了。于是,就像三国演义中所述,“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许攸投奔了曹操。之后剧情,相信大家都知道,许攸告诉了曹操乌巢是袁绍粮草囤积处的机密。
然而,就算曹操烧了乌巢。胜局还是未定。于是,第三个遗憾来了,郭图为利逼降张郃、高览。
在曹操断了袁绍的粮草以后,尽管袁绍实力大损,但仍然有实力,还有张郃、高览两位将领。袁绍终于做了清醒的判断,让张高二将攻打在乌巢的曹军。可是,这时对乌巢失守难逃其咎的郭图为了不被二将发现是自己导致了乌巢失守,离间了袁绍和张高二人,使张郃与高览不得不投降了曹操。而也正是这一次投降,不但使袁绍实力大损,而且导致了袁军军心惶惶,致使袁绍最后在仓亭被打败,郁郁而终。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袁绍,作为一代枭雄,却没有如曹操般的宽广心胸和准确的判断力,最后败于官渡,遗憾而死。叹矣!
袁绍的谋士有如下:
第一位、许攸。许攸是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市人。许攸早期与袁绍、曹操关系密切。袁绍控制冀州后,许攸成为袁绍早期最信任的心腹谋臣之一。
第二位、逢纪。逢纪是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市人。逢纪跟许攸的境遇类似,早期投靠袁绍,深受袁绍的器重与信任,在袁绍入主冀州的过程中屡有功绩。袁绍病逝后,逢纪依附袁尚,最终被袁谭斩杀。
第三位、荀谌。荀谌是如今的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禹州市人。荀谌出身于颍川的士家大族——荀氏,袁绍入主冀州时,荀谌曾来到冀州游说韩馥,是袁绍集团早期的主要谋士之一。
第四位、辛评。辛评是如今的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禹州市人。辛评原是韩馥帐下的谋士,袁绍进入冀州时,辛评反而成了袁绍的说客,说服韩馥让出冀州,自此成了袁绍集团的主要谋士。
第五位、辛毗。辛毗是如今的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禹州市人,辛评之弟。辛毗跟其兄长辛评所走的路线一样,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辛毗早于辛评加入曹魏集团。
第六位、郭图。郭图是如今的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禹州市人。郭图早期跟随许攸等人一同游说韩馥,是袁绍早期帐下的主要谋士之一。
首先,是周瑜和蒋干这对冤家,想坑同学一把的蒋干,最后被同学坑的很惨;其次,是公孙瓒与刘备这对好基友,刘备把公孙瓒当大哥,公孙瓒也很提携这位小弟,只可惜,公孙瓒被袁绍逼死了,刘备没给他报仇。再次,就是曹操与许攸这对同学了。《三国志》记载,许攸“少与袁绍及太祖(曹操)善。”今天,我们要讲讲他们之间的故事。
172年,在父亲曹嵩的安排下,曹操进入了太学读书。当时的太学,虽然也是国内最高学府,跟现在的大学还是有区别的,它更像是一座公务员培训学校。它的招生,实行“保送”制,只有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才能送一名子弟进入太学学习,而当时任大司农的曹嵩,正好有这个资格。
因此,进入太学的人,都是一些官N代,他们来学习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读死书,而是多结交朋友,积攒人脉,为自己日后的仕途铺路。就在这里,曹操与同在太学学习的许攸成为了好友。太学就是个官宦子弟们镀金、待分配的地方,读了两年书以后,曹操就与许攸各奔东西了。但是,二人的交集很快又来了。
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一味宠信宦官,导致王朝危机愈加深重。许攸加入到了冀州刺史王芬的阵营,计划将汉灵帝废黜,并立合肥侯为帝。
在许攸的介绍下,王芬看重了曹操的本事,便想拉曹操入伙。曹操虽然也有英雄之气,但他的智商还是在线的,对这种风险极高、成功率极低的行为嗤之以鼻,于是婉言谢绝,并劝告许攸,不要自取灭亡。
可许攸并没有听进去,仍然和王芬密谋反叛。结果,汉灵帝很快就知悉了王芬的阴谋,下诏起兵讨伐,王芬畏罪自尽。谁知王芬一死,许攸却因祸得福,也许是因为死无对证,也许是因为朝廷再未深究,他并未因此而获罪。
经此一劫,许攸对朝廷心有余悸,于是跑到了时任司隶校尉袁绍处效力。董卓进京后,他又随袁绍到冀州避难。作为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为他在河北的发展献言献策,甚至还和沮授一起,建议袁绍去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结果,袁绍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反而让曹操截了胡。许攸对此深感不满。后来,袁绍吞并了冀州、庆州、并州、幽州,坐拥几十万大军,这时他才回过神来,想要从曹操手里,把汉献帝抢过来。袁绍自认为兵精粮足,可面对许攸、田丰等人缓攻曹操的建议,他却不以为然。这就爆发了官渡之战。
战端一开,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包围白马,自己则亲率精锐直取黎阳。曹操声东击西,北救白马之围,用关羽斩杀了颜良,同时将主力撤往官渡。双方在官渡深沟高垒,相持了一百多天。
这时,许攸截获了曹军的信使,得知曹操粮草已尽,力劝袁绍出奇兵袭击曹操的大后方许都,可袁绍认为这是曹操的诱敌之计,于是不听。而袁绍这时可能也不太信任许攸了,毕竟,他和曹操是老交情。
而如果果真如此,那就太冤枉许攸了。毕竟,许攸为袁绍献上了这条“釜底抽薪”的计策,足以毁灭曹操,可见他对袁绍还是非常忠心的。
袁绍几次无视许攸的真知灼见,而许攸本人的把柄却很快被留守在邺城的同事审配抓到了。原来,许攸曾经收受贿赂,并且纵容家族子弟为非作歹,获得了不少财物。
袁绍一见审配寄来的举报信,当即大怒,大骂许攸是个“滥行匹夫”,说等打败了曹操再来收拾他!许攸对袁绍是彻底失望了,为了保命,他终于离开了刚愎自用的袁绍,毅然逃向了老同学曹操的怀抱。许攸的到来,真是救了曹操的命。在曹操粮草已尽,行将败退的时刻,他给曹操指出了袁绍的命门所在——乌巢。曹操依计而行,一把火就消灭了袁绍的有生力量。
而且,在随后攻打冀州的战斗中,就在曹操一筹莫展之时,许攸关键时刻提出了用漳河水攻城的建议,使得曹操顺利入城。
不过,功臣许攸并未获得应有的待遇,或者说,曹操对待这位老同学,其实并不地道。在《三国演义》中,说许攸是口中狂言得罪了曹操的卫士长许褚,而被他斩杀。
而在史书《魏略》中,则记载许攸是仗着功劳和跟曹操的老同学关系,总是在曹操部下面前,让他难堪:“阿瞒,若是没我,你就不会得到冀州。”而曹操只能哈哈一笑,内心则问候了他家人一万遍。许攸自鸣得意,继续在冀州城里显摆,结果让曹操忍无可忍,就把他给杀了。
然而,无论是许褚杀了许攸,还是曹操下令除掉许攸,都有不合理的地方,这是因为:第一,曹操跟许攸少年相识,不可能不知道他狂妄不羁、口无遮拦的个性, 所以,许攸说几句大话,曹操就受不了了,这一点不合情理。第二,曹操杀死老同学,容易留下不念旧情的坏名声,也会让其他的旧友旧部寒心,没人敢再来投奔他。对于一个志在取天下的人来说,这样做实在得不偿失。第三,曹操的心胸还是非常宽广的,对为袁绍写檄文的陈琳和改投吕布的陈宫,曹操都给了他们生的机会,为何对于自己的老同学,曹操就变得那么狠呢?其实,许攸被杀的原因,跟归结底,是曹操看透了许攸,而许攸并未了解曹操的为人。
许攸当年和王芬谋反时,曾试图拉拢曹操,可曹操以为这种做法风险极高、成功率极低,当即拒绝。在这里,就可以看出许攸与曹操为人的差异。
许攸为人狂傲无礼,又有一些玩世不恭,身上还有些理想主义。而曹操则相反,他虽然也有不少个性张扬的时候,但他仍然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许攸久在袁绍军中,先后两次献计,都指出了袁绍的两个命门所在,确实是曹操破袁绍的第一功臣。然而,袁绍没了,许攸的价值也就丢了一大半。而且,许攸作为一个叛臣,还献出了水淹冀州城的毒计,可以想见,那些深受袁绍恩德和洪水侵袭的冀州百姓,是多么痛恨这个许攸啊!而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们,对于抢走他们风头的许攸,一样是恨得牙痒痒。
第一位:南阳许攸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士,自幼与曹操、袁绍相识,史称他“少与袁绍及太祖善。”
董卓之乱爆发后,许攸选择追随袁绍,加入了袁绍军事集团,并为袁绍统一河北立下了汗马功劳。官渡之战期间,许攸曾向袁绍多次提出奇计,但都没有被袁绍采纳。加之审配拘捕许攸家人,一气之下的许攸,便投奔到了曹操那里。
自此,许攸便正式成为曹魏军事集团中的一员,并提出了偷袭乌巢、火烧袁军粮草的计策,从而为曹操取得官渡决战的胜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后许攸又跟随曹操平定冀州,史称“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
也正因如此,许攸自恃功高,往往对曹操出言不逊,经常直呼曹操的小名,完全没有丝毫的君臣之义,史称“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许攸的这番举动,无疑践踏了曹操作为主公的自尊和脸面。于是乎,不久之后,曹操便找了一个借口将许攸抓了起来,然后将他诛杀。至此,许攸便成为了第一位被曹操诛杀的昔日发小。
第二位:南阳娄圭
娄圭,字子伯,也是南阳人士,同样与曹操自幼相识。
与许攸不同的是,娄圭此人一向心存大志,在乱世之中曾发出了“男儿居世,会当得数万兵千匹骑著后耳!"的感慨。故而,在董卓之乱爆发后,娄圭便组建一支军队,活动在在荆州的北部边界,依附于荆州牧刘表。
不久之后,或许是娄圭认为依附刘表并没有太大的前途,故而便转投到了昔日的发下曹操那里。有趣的是,归附曹操的娄圭虽被任命为大将,但并无统兵权,史称“太祖以为大将,不使典兵,常在坐席言议。“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数年,直到曹操平定冀州后,娄圭因出言不慎而被曹操诛杀。关于此事,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有如此记载:
“其后太祖从诸子出游,子伯时亦随从。子伯顾谓左右曰:"此家父子,如今日为乐也。"人有白者,太祖以为有腹诽意,遂收治之。”
与此同时,《吴书》关于此事,有着些许差别的记载,即:
"(娄圭)后与南郡习授同载,见曹公出,授曰:"父子如此,何其快耶!"子伯曰:"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授乃白之,遂见诛。
由此观之,无论哪种记载,都表明娄圭因言论不当的问题,而被曹操关押处死。就此,娄圭这位昔日的曹操发小,也未得善终。
综上所述,曹操亲自诛杀的昔日发小,只有许攸和娄圭二人。而曹操此举,恰恰印证了曹操身上生性多忌的特征。
新杀现在这个状态真不建议入坑了。新杀是一个主打pve的游戏,俗称将灵杀。看你玩什么吧,如果主打国战,除了蒋干要1500符不好拿,吴国核心吕范、蜀国核心老沙稍微不好拿外其他都挺简单。如果主打军争和22,基本已经是阴间将包场了,特别是22,排位抓完将几乎胜负已定,俗称打假赛,看阴间武将表演的:就是其他答主已经总结的“七阴”,这七位是三国杀一游三制阴间中的阴间,这里面只有界凌统稍微好拿(但也要30招募令),除此之外每一个都要氪金500以上,上不封顶。七阴霸占军八二二顶尖,往下的平民将也只有许攸,戏志才,张绣,刘焉,界吴毅,界朱然好用一点(后两个还都要30招募令),剩下的,从界孙权到步练师,从贾诩到董允,从曹仁到曹叡,不好意思,这些通通沦为时代的眼泪,二三十将拿出来都被虐。价格单位是 千元,来自贴吧,侵删如果打pve,就是人机对抗,武将的作用就不那么大了,将灵和将印才是大头。5阶华雄➕S将灵,能够吊打任意一阶武将。对于将灵,除了氪金只有逐鹿,打逐鹿又要求有五阶五虎将才能过,微氪的话搞一个SA才勉强能说毕业养老,就连这对一个萌新来说也要至少半年的活跃(氪佬除外),总之不怎么友好的。另外从新杀的趋势来看未来发展并不明朗。虽说新杀开服两年来蒸蒸日上,通过界孙权引流了ol部分玩家,通过刘焉引流了手杀部分玩家,又通过上wegame引流,但总体来看福利是越来越差,武将一个比一个贵,免费送的越来越不好拿(相对萌新)还菜,比如潘凤曹性要活跃半个月,朱儁何进要打通列传,就连纯国战武将华歆都要每天好友三局游戏,白嫖是越来越不切实际了,早日放弃幻想,冲648许劭,消费300灯留赞,万符赵襄关索这个样子。pve也开始恶心人了,比如要求几轮内完成游戏,比如给你恶意哑火,一个sa通列传都不那么容易了。每周皮肤都是史诗起步,消费几百块领一个传说,质量大不如前,皮肤迅速贬值(上一个是三国秀,除了攒神将已经毫无用处了),朱砂灵气沦为无用的数字……一系列行径表示这家公司为了短期收益竭泽而渔,游戏越来越坑。最后还是建议:理性消费,不要沉迷游戏。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官渡之战》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1
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
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曹操见袁绍中计 ,就派主力袭击白马 ,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 。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 ”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
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
我们做人就要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从近代来看,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而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一言以蔽之,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奋斗自己的人身,就像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只有立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付出一切,年华才不会虚度。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2
东汉末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公元200年二月,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企图诱曹军离开官渡,然后一举消灭之。这时,曹操早已领兵来到官渡,听说白马被围,给于去救。曹操先派一支人马到达黄河,假装要渡河,袁绍听到消息后,急忙派大兵阻拦。曹操趁机带轻骑兵突袭白马。等曹操到了离白马十里之地,颜良才发现急忙仓促应战,被曹军先锋——暂降曹操,急于立功离去的关羽所斩杀。袁军群龙无首,顷刻间孤奔鼠窜。
袁绍闻讯,气得双脚跳。派大将文丑率六千轻骑兵为先锋,全军追击曹军。曹军把重武器丢在地上,让文丑认为曹军投降了文丑到时,以为曹军投降了,便领将士捡武器。霎时曹军见袁绍军乱成一团,就命令部队冲出去。袁绍军顿时慌了,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文丑也被关羽所杀。曹军大获全胜,形成了袁。曹两军对峙。
在这场强弱分明的战斗中袁绍为什么会输?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袁绍不采纳属下的建议,这是袁绍最大的败点,主要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在战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的话执意开战。第二处是在曹操率大军进攻乌巢之际,袁绍不听张合,高览之言,进攻曹操大营,而不救乌巢,致使张合,高览叛变,让袁绍的战事雪上加霜;第二点是袁绍指挥不好,导致颜良、文丑过早被关羽斩杀,以至于最后无将可用;第三点是袁绍不能够充分信任其手下,导致许攸叛变,唆使曹操派兵火烧乌巢;当然,曹操获胜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他能稳定军心,在危险前很镇定;第二点是曹操很能利用袁绍的上当之心,才取得了成功。
《官渡之战》让我明白了:在危险中要镇定,善于利用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成功。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3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袁绍举70万大军伐曹操,而曹操却以7万击败了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的胜负很值得探讨,在大仗之前,谋士为了给曹操壮胆,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说,曹操这才迎战。综合来看,曹操能赢有以下几点。
1.曹操善用人。他能接受来降谋士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断了袁绍的粮草;而袁绍用人严重失察,听信郭图的话中了埋伏,又听信了审配、逢纪的诬陷收田丰下狱,把沮授囚在军中,听任手下将领谋士勾心斗角,逼走了手下的大牌张合高览;
2.曹操知道兵贵神速,于是起精兵来决战,粮草并不是很充裕,而袁绍兵不如曹操之精却硬要与曹操比精良,不停从田丰的话,导致失败。这也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能够万无一失的做事,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过分的自傲,否则终成恶果自尝之。
袁绍见刘备招兵买马,就想去讨伐刘备,袁绍的谋士说,刘备不是真正的敌人,曹操才是,你应该联合孙策,一起攻打曹操。袁绍听了,就派使者陈震前去江东。
陈震回来后,说孙策死了,孙权投靠了曹操,袁绍大怒,用七十万大军攻打许昌。曹操看到夏侯惇告急,派七万大军迎敌,结果大败而归,两军在官渡对垒,相持两个月之久,袁绍的手下献计,袁绍不听。曹操听了手下谋士之言,夜烧袁绍粮草,袁军军心焕散,大败而逃,曹军大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袁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以为兵多就可以取得胜利,不听谋士之言,最终失败而归。
官渡之战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轻视对手,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4
三国期间,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名叫官渡之战。这一战发生在公元200年,也正是这一战,大大削弱了袁绍的势力,奠定了曹操今后一统北方的格局,真可谓是三国中“三大战役”之一。关于这一战,古往今来都有许多人分析其胜败之因,那么今天,就让我总结一下其概要。
我认为,纵观官渡之战的最大主旨,便是“遗憾”二字。
第一个遗憾,是袁绍采用了错误的战术。
这一战,发生在曹操基本平定中原地区之时。当时袁绍盘踞幽冀二州,正有夺得九鼎的想法,却被曹操一下阻挡,少时的友谊自然是不触即破。于是,在公元200年的秋天,袁绍亲率七十万青壮,南下攻打他与曹操势力的交界之处—官渡。七十万啊,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数字啊!如果将曹操后来阻挡袁绍所率领的七万人马与之比较,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实力对比有多悬殊了。但最终的结果是—曹操赢了。我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便是袁绍采用了错误的战术。其实当时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曾先后劝谏过袁绍,让他借助双方粮草供应差的先天优势,以逸待劳、以守待攻。遗憾的是,袁绍没有接受。他认为,曹操不堪一击,于是轻敌冒进,不顾粮草。而正是因为如此,曹操得以不惧因双方粮草差过大而导致的危局。
但是袁绍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就算采用了错误的战术,仍然稳赢。于是许攸出现了。
第二个遗憾是,袁绍并没有采纳许攸的意见。
许攸是曹操的朋友,但他竟投奔了袁绍。在官渡之战白热化的阶段中,他给袁绍献上了一个足以使曹操彻底败亡的计策—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这个计策,经过后代史学家的仔细研究,发现是可行的。而我们也知道,这个计策无疑会断掉曹操的后路,让曹操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就在这时,堪称三国史中最遗憾的事情之一来了—袁绍拒绝了。于是,就像三国演义中所述,“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许攸投奔了曹操。之后剧情,相信大家都知道,许攸告诉了曹操乌巢是袁绍粮草囤积处的机密。
然而,就算曹操烧了乌巢。胜局还是未定。于是,第三个遗憾来了,郭图为利逼降张郃、高览。
在曹操断了袁绍的粮草以后,尽管袁绍实力大损,但仍然有实力,还有张郃、高览两位将领。袁绍终于做了清醒的判断,让张高二将攻打在乌巢的曹军。可是,这时对乌巢失守难逃其咎的郭图为了不被二将发现是自己导致了乌巢失守,离间了袁绍和张高二人,使张郃与高览不得不投降了曹操。而也正是这一次投降,不但使袁绍实力大损,而且导致了袁军军心惶惶,致使袁绍最后在仓亭被打败,郁郁而终。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袁绍,作为一代枭雄,却没有如曹操般的宽广心胸和准确的判断力,最后败于官渡,遗憾而死。叹矣!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5
看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这个故事,读完这个故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好像我也被卷入了这次以少胜多的大战。
在官渡时袁绍的谋士徐攸抓获了一名传信人,是向许都传信催粮草的,这显然是个挫败曹军的大好机会,徐攸让袁绍趁曹营空虚之时将其一网打尽。可袁绍不肯,并认为是徐攸骗他,因为袁绍听信了其他谋士的闲话,认为徐攸是曹操的同窗,是在陷害他,还想把徐攸治罪,许攸只好连夜赶到了曹营。当我读完了这一句话的时候,为之叹息:“袁绍这个不识人才,没有计谋的将领错过了多好的机会啊!”
而曹操与袁绍不同,曹操当知道故友徐攸来投降的时候,正在床上睡觉,高兴得连鞋子也没穿,就跑出来迎接。许攸献计奇袭乌巢,成了曹操取胜的关键事件。这充分的说明,曹操识人才,怪不得当时那么多人才慕名而去曹操的身边。
最后因为袁绍的守军疏忽了敌军的军队,粮库被烧,袁绍的军队因此大败,曹操成了这次大战的获胜者,吞并了袁绍所占领的地区。
那些文武官就像战车上的武器和动力系统一样,缺一不可啊!袁绍不懂计谋,不识人才,最后文武官都一一离去,才到了如此田地。袁绍真是自作自受!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6
我认为"官渡之战"是非常有名的战役,他讲述的是袁绍带领着70万大军去讨伐曹贼,而曹操在官渡迎战,它之所以十分有名是因为曹操只带几万人马却把袁绍的几十万人马打的溃不成军。那是因为曹操聪明过人,善于用心计。比如说在大战之前,曹操了解到袁绍背东朝西,可以利用太阳光的优势,所以请袁绍喝茶来拖延时间,等太阳光对曹方有利时,曹操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互让大笑起来,刚回到阵营便让射手放箭,由于太阳光十分刺眼所以袁方军士来不及准备被射到了一片。
在袁绍溃败以后许攸给袁绍建议,袁绍非但不听,还觉得许攸在害他,还要把许攸杀掉,许攸实在忍耐不下便投靠了曹操,曹操一听许攸来了鞋也没穿边去迎接,由于许攸的帮助,曹操大破袁军。
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便憎恨袁绍的袁绍的多疑无知,称赞曹操的机智过人。
通过这场战役我学会了生活中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你肯动脑筋,多想办法就能在逆境中转败为胜!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7
近看《三国演义》,觉之深意有加,看到官渡之战时更是觉得精 彩,历史上名的官渡之战让人看到久久回味。
袁绍领 70 万大军,粮草丰足,但是袁绍疑心太重,不听忠言, 先后把田丰,沮授,打入死牢,如果袁绍肯听他两人之计,也许历史 就会改写, 三国里的曹操就会给袁绍代替, 官渡之战让袁绍一蹶不振, 70 万大军被曹操 7 万人马弄的全军履没, 袁绍失败在于猜疑心太重, 用人猜疑,曹操却在困难时虚心对待来降谋士,特别是许攸来降,对 官渡之战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许攸进言袁绍,绍却不听从,后许 攸降操,并献计烧绍在乌巢之粮草,导致袁军大乱,操一举再攻绍大 营,绍大败,回都杀田丰。
观史之鉴今。今天重温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历史行进到关 键之处,决定胜负的往往就在于决策者。决策者具有大智慧则将士以 一当十;决策者胸襟宽广则谋臣略士竭忠尽智;决策者志向高远凡事 则求久远,深谋之下则少过失,反之亦然。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8
袁绍知道曹操拉拢孙权对付自己,就率领七十万兵马去讨伐曹操, 曹操只率领七万人马去迎敌。
曹操兵少粮少,就想速战速决,结果第一次交战就大败,曹操之后 率兵守在官渡。曹操派人到许昌催粮,结果被许攸抓住了。许攸知道曹 军粮草没了,就献计让袁绍趁机去攻打曹操,必胜。结果袁绍知道学友 曾跟曹操有感情,就不信任他,许攸见袁绍不信他,就投奔了曹操。
许攸给曹操献计,烧毁袁绍的粮草,袁军不战自乱,全无斗志四处 逃乱,袁绍发誓要跟曹操决一雌雄,曹操采取十面埋伏的计谋,兵分十 路,杀得袁绍大败而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人马怎 么会败给曹操的七万人马?许攸抓住曹操的使者, 本来是攻打曹操的良 机, 但是袁绍不相信许攸, 从而失去了好机会。
曹操相信了许攸的计谋, 反败为胜。
该相信别人的时候要相信别人,但是袁绍这时候即使后悔,已经 晚了,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以后做事不光想前面该怎么做,也要 想想做完一件事的后果是怎么样。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9
今天我读了《官渡之战》的故事,深深地为袁绍的兵败感到可惜,十万大军、粮草充足,却败给了当时实力不如他的曹操,仔细品读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要太骄傲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明白:为什么袁军那么强大,人力足,财力足,粮食也足,为什么被曹操这么一点点兵打败了呢?原来一切都是因为袁绍太骄傲了,不听大臣劝说,独自进攻,结果导致曹操胜利。而他失败的原因只有两个字——骄傲,要是他不那么骄傲,那天下还不一定是谁的呢,历史也有可能因此发生大变化。一切都是由于骄傲。回想起来,我以前也有骄傲的时候,三年级下册的时候,期末考试成绩发布下来,我都不敢相信我自己的眼睛,天哪,99.5分,这可是我有史以来考的最高的一次分数了!于是我到处跟同学们炫耀,结果下学期期末考,我的语文分数只有可怜的90分,这时候,上学期被我嘲笑的小刘走过来,问:“你考几分啊,我考了95分!”我当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早知道就别那么骄傲了。
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成为明日更好的自己!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10
官渡之战在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是三国时代曹操统一北方的转折点,也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历来备受关注,我个人认为袁绍之所以败,败在他刚愎自用。而曹操之所以胜,胜在于他能博采众长。
官渡之战之前,刘备纠集了刘辟等黄巾余党,攻击曹操后方许昌。这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出兵攻打许都,袁绍以小儿有病,拒接了他。在官渡之战中,袁曹二人相持不下,曹操兵绝粮少之际,许攸再次献计攻打许都扰乱曹操后方,使其首尾不能兼顾。袁绍又拒接了他。曹操则不然,官渡之战前,在刘备纠集了刘辟之时,郭嘉认为袁绍不会出兵,不必担心许都。曹操以为可行,极力攻打刘备,结果袁绍果然没有乘机出兵。官渡之战中,曹操兵绝粮少,心中有了退兵之意,写信与许彧,许彧回答他说眼下敌强我弱,退兵则受制于人,不可退兵,唯有出奇计胜之。曹操也听从了他,并坚持了下来,许攸献计火烧乌巢,曹操也采纳了,并因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大宴群臣,宴会上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江山完全是以为自己能用萧,韩,张三人,而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完全是因为有一个谋士范增而不能用。马谡失街亭,也是因为他刚愎自用,即不用诸葛亮事先为其准备的驻军图,也不听副将王平之劝。
刚愎自用的人之所以失败,在于他们自以为是,对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见识缺乏正确的了解。对自己太过自信,对别人的意见怀疑的结果。实际上一个人无论多聪明,多么刻苦的学习,多么不断的积累经验,也无法对所有事情都有所了解,有所知晓。
诚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大人物,能改变时代风云,历史格局,但是还是可以做到不自以为是的。然而可悲的是,在我们的身边常常的存在着这样的人。他们自以为是,对别人的许多所作所为都指指点点,借此来哗众取宠,自抬身价。诚然,他指点的事务之中,有些是他所熟悉的,他所精通的。但是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一些经验,一些主观的感受,甚至于自己一时的情绪。这岂不是在自讨没趣,贻笑大方吗?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11
《官渡之战》,深刻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曹操,一个智慧的才子,愿听取他人的建议,认真分析,作战勇猛,豁达大度,却误杀了忠义之士沮授。袁绍,虽说拥有雄兵猛将,但仍难取胜,他猜疑心重,又缺谋少断。在官渡之战,因为不采纳谋士许攸的建议,怀疑暗中有勾结,而错失良机,全军溃败。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袁绍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两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曹操须做事三思而后行,唯恐后悔莫及。而袁绍猜疑心太重,自己要冷静地分析是对是错。
我觉得这篇短文,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为人处事都必须谨慎,不能粗心大意,草率行事。如学习,即使做完了也需要仔细检查、字字不漏,如果到发现错误时也无能为力。特别是在考试中,千万不能松懈,做完后要细心地反复检查,哪怕一个字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失误。但也不要太过紧张,这样反而不好,放着平常的心态,严谨细心,处世公心,待人善心。
《官渡之战》读后感 篇12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的战例。曹操以七万军队打败了袁绍七十万大军。为什么袁绍七十万大军却敌不过曹操的七万人马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粮草是否充足,士气是否高昂,军队人数的多少,地理环境的优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帅能力的强弱。
许攸是袁绍的一位很好的谋士。一日,曹军的粮草吃完了,曹操写信并派人去许昌催督粮草。不料这封信落入许攸之手,他十分欣喜,急忙拿信来见袁绍。袁绍却不以为然,说曹操诡计多端,怕这信中有假,竟不听许攸建议。还说许攸和曹操是同窗,这次和曹操里应外合来算计他。许攸一气之下离开了袁绍,去投奔曹操。
当许攸来到曹营的时候,曹操正在睡午觉。曹操忽然听到帐外许攸的喊声,知道许攸来投。曹操非常高兴,急忙起身出帐相迎。由于走得太急,以至于连鞋子也没有来得及穿,就迎了出来。这令许攸大为感动,便帮助曹操出谋策划,终于打败了袁绍。
袁绍轻贤漫才,刚愎自用;曹操尊贤重士,求贤若渴。袁绍虽兵多粮足,手下谋士如云,而他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处事不当,以至于处处失误。曹操虽兵稀粮少,但他能明辨是非,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手下人心团结,军心稳定,往往能化险为夷,事事主动。因此官渡之战,在决战之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争事例,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的。如赤壁大战,孙刘联合总共不过十几万人,却大败曹军八十三万人。再如毛泽东面对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都能从容应对,并且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都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例子。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统帅能力的强弱,其中包括他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1、ZyngaPoke,ReplayPoker,PokerStars...
原神1.1版本之后更新了很多挂机互动,你们都知道哪几个呢?...
DNF个人房间的那个冒险者游戏进去后需要花费点券或很多游戏...
暗区突围电视台怎么打电视台游荡者穿着4级及以上的防具,携...
cf萌兔兔活动怎么邀请好友1、cf萌兔兔活动邀请好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