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之战,都说钟离之战决定了南梁国运,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

2023-03-02 16:01:51 攻略信息 zhumx

钟离之战对南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此战?梁武帝是如何取胜的?

钟离之战对南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此战?梁武帝是如何取胜的?

钟离之战,亦名邵阳之役、魏梁二次钟离之战、邵阳洲之捷,为中国南北向南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梁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地区)击败北魏军的防御力战斗。

天监五年(506年),梁军在洛口败退以后,北魏中山王元英要求乘胜追击平乱东南方,获得北魏宣武帝允准。同一年十月,元英带领称为上百万之众的大军包围着钟离城,西汉层面又调派将军邢峦包抄钟离。邢峦度时审势,两上章表,恳求罢军撤围。北魏宣武帝招回邢峦,代之以镇东将军萧宝寅。十一月,梁武帝诏右卫将军曹景宗统二十万梁军救援钟离。

第二年正月,元英与北魏平东大将杨大眼撤兵数十万强攻钟离。钟离三千驻防部队在梁将昌义之的督统下作出了艰难而高效的攻防战。梁武帝又调派豫州刺史韦睿援钟离。韦睿用兵之道飞速,十日从合肥抵达邵阳。

当晚筑成,并派人深潜给钟离城中守军报信,使驻防部队士气大振。元英、杨大眼白天黑夜轮流攻击,也被韦睿击败。曹景宗、韦睿用火计各自烧魏两桥,导致魏军惨败,魏军被击杀及溺死者都各有十余万,五万人被俘虏。胜之不武为梁武帝征讨西汉中具重要意义的一战,也是中国在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获得了自宋元嘉初期“南北对战至今南朝所没有之一告捷”,稳定了淮南市局势。

结论

钟离之战,南梁节节胜利,北魏军被溺死和被击杀的都各有十余万,基本上全军覆灭。元英、杨大眼及萧宝寅三人皆得到避免。三人回国后,有高官建议将三人处以极刑,但宣武帝免去三人死刑,只夺走元英及萧宝寅的官爵,贬为普通,杨大眼则放逐至营州发配。但没多久宣武帝为应对中国叛变及对南朝用兵之道,依次稳定了三人的官吏。

综合评价

此役,魏军主教练元英不正确可能竞技场局势,一意孤行,终致不成功。梁军守将刚勇,各处紧密配合,使用各种合理战术,且适度反击,获得了自宋元嘉初期至今南朝对南北朝作战的一次告捷,稳定了淮南市局势。梁武帝稳坐江山48年,也得益于钟离之战。钟离之战之后,南朝总算是底气了一回。除开当初刘宋的宋武帝刘裕北伐盛况空前之外,南朝还没有经历过这般巨大获胜。

因此梁武帝的人格魅力持续上升,他一口气就做了48年皇上。这在全部南北朝,全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分南梁的使用寿命也被梁武帝给耗费光了。

不得不承认,真真正正打下梁武帝有如此魅力的战事,便是钟离之战。即使中后期梁武帝数次出家为僧,数次放任列侯,大伙儿依旧还是对梁武帝充满着自信心。认为只要有梁武帝带领着她们,南朝绝不会覆亡。谁曾料想到,梁武帝之后碰上了宇宙空间将军侯景呢!

都说钟离之战决定了南梁国运,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

因为钟离之战是一场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战争,在这场正常战争之后,南北朝的势力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是南北朝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我们一般说钟离之战决定了南梁的命运,也是决定了南北朝的命运。

钟离之战,是南北朝时期梁军和北魏军的一场战斗,是南梁朝讨打北魏的非常重要的一仗。钟离之战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非常著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役的关键在于军队将士的士气,因为在战争开始之初,魏军号称他们有百万大军,在战争开始之后,北魏军还在逐步增加作战人员,正式作战士气很高。但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出现了就是南梁军队的主帅做事十分怯懦,在攻陷梁城之后不敢向前,战前退缩,军队内部根据这件事情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斗争激烈。

后来又因为其他的事情,梁军士气土崩瓦解,也就一直溃败,但是当战役进行到钟离的时候,北魏军队损失惨重,在此役之后,北魏的军事一败涂地,经过钟离之战,南梁军队获得了彻底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对两国的本身实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更是影响了南北朝的历史走向。钟离之战的后续影响是很大的,在此后的十多年后,北魏迅速走向灭亡。

经过了钟离之战,北魏的国内政治形势雪上加霜,国内社会极度动荡,再加上几次大规模的民变的影响,最终国家分裂。也就是因为这次战争,北魏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南北朝的实力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南梁的战争的胜利也埋下了祸根,就是梁武帝并没有放弃北伐的念头,常年的用兵,极大地削弱了国力,这也为后来的侯景之乱埋下了伏笔。

为何说“钟离之战”是南北朝后期战争的转折点?

“钟离之战”作为南北朝战争的转折点,决定了北魏和南梁之后的走向。给了北魏沉重的打击,让北魏原本动荡的政权陷入更加混乱的境地。北魏不光没有占到便宜,还让民生更加艰难,直接导致了后来北魏的分裂。同时也给南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但是并没有抑制梁武帝北伐的决心,给侯景之乱埋下祸根。

“钟离之战”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是北魏和南梁之间发生的战役,也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争是由梁武帝发起的,梁武帝萧衍看准了北魏内部腐败,人民饱受剥削,就想钻北魏的空子,于是率先提出了北伐。他任命自己的弟弟萧宏为北伐总指挥,而北魏则派出了元英应战, 战事在长江沿岸爆发。在战争中双方都有输有赢,但不料萧宏是个胆小怕事的,在攻打梁城时产生了撤退的想法。南朝内部产生了分歧,最终萧宏临阵脱逃了,一路跑到了钟离城。

此时双方实力悬殊,北魏有十万余人,钟离城内只有三千余人。就在开战之际,北魏犯了临阵换帅的大忌。宣武帝否定了邢峦避开易守难攻的钟离城的想法,临时让镇东将军萧宝寅代替邢峦。北魏皇帝和将领意见不合,使得北魏军心不稳,而且南朝利用水军袭击不善水战的北魏。反观南朝这边梁军异常团结,有着很厉害的指挥官韦睿,让这场战争获得了意外的胜利。

最终南朝大获全胜,北魏输得彻底。北魏自这场战争输了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打击了北魏南征的势头。南梁北伐双方都投入了不少的兵力,这也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钟离之战”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使得北魏不再扩张,十多年后北魏彻底被瓦解。

钟离之战的结果谁赢了?钟离之战给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起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想必大家都能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来。但对于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上述战役的钟离之战,知道的恐怕就寥寥无几了。实际上,这场堪称南北朝史上最大规模的南北决战,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击碎了北魏帝国一统天下的雄心,令损失惨重的北魏再无南征之意;而梁朝则凭借胜利确保了“五十年内,江表无事”的和平局面,使南方的经济文化得以充分发展,直到侯景之乱爆发。

统帅太草包

北魏正始二年、南梁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萧衍命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为都督北讨诸军事,尚书右仆射柳惔为副,大举北伐。据史籍记载,此次出兵“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其规模比宋文帝那场“赢得仓皇北顾”的元嘉北伐还要大,以至于北魏竟发出了“百数十年所未之有”的惊叹。但是,踌躇满志的梁武帝却所托非人。梁军统帅萧宏庸懦无谋,他是靠自己是武帝的六弟才当上的统帅。这位王爷搜刮钱财的本领相当高超,以至于家中藏钱多达三亿。可是此公胆子小的出奇,在军中也毫无威望。用这么个家伙为帅,梁武帝实在是错的不能再错了。

然而,尽管如此,但梁军到底兵多将广,所以一开始打得也算不赖。张惠绍部攻克了宿预(今江苏宿迁东南),昌义之部攻克了梁城(今安徽寿县东),韦睿部攻克了合肥(今属安徽),北魏平南将军陈伯之也率所部八千兵马望风而降。到这里,局面对梁军来说可谓一片大好,诸将也要求乘胜而进。但萧宏却不知所以,迟迟不做决定,白白浪费了大量战机。

就在萧宏磨蹭的时候,北魏却没有闲着。魏宣武帝派尚书元遥、邢峦及平南将军元诠等相继率兵南下。萧宏闻讯后十分害怕,赶忙召开会议,商议退兵。会上,尽管大多数将领坚决反对不战而退,但无奈萧宏有最终决定权。于是,梁军只得烧掉辎重撤军,连先前拿下的宿预等地也放弃了。

九月二十七日晚,突然间暴雨如注。由于缺乏应对,梁军中出现了一些小骚乱。本来,这点骚乱根本算不了什么。可谁想萧宏见军中一片喧哗,以为魏军趁夜来袭。惊慌失措之余,他只带了几个随从,便飞马跑了个无影无踪。军中寻不见主帅,这下真的大乱起来。官兵自相践踏,死伤五万余人。魏军得报后无不幸灾乐祸,还给萧宏起了个绰号,叫“萧娘”。

该我打你了

梁军惨败而归,这下该轮到魏军出手教训南梁了。天监五年(506年)十月,北魏中山王元英率大军克进围钟离。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是淮南重镇。南齐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就是实行大规模汉化那位)亲自率军来攻,却无功而返。梁天监二年(503年),任城王元澄再来进攻,大败梁军于城下,但仍未克城。因此,钟离遂成为梁朝在淮南的重要战略支撑点,钟离若失,魏军就可直接饮马长江。

正是因为看到了钟离的重要性,北魏又加派悍将杨大眼,会同萧宝寅率军支援元英,总兵力达四十余万。梁武帝也不敢怠慢,命右卫将军曹景宗率军,会同韦睿所部,共二十万兵马救钟离。

很快,战斗打响了。当时,梁军在钟离城内只有三千人,由之前在北伐中表现出色的昌义之统领。元英知城内兵少,遂不以为意,下令务必在十天内拿下钟离。魏军大举攻城,四面登城而上。打头阵的魏军用车装土填壕,步兵跟在车辆后面,铁骑跟在步兵后面。前面运土的人转身稍微慢了些,后面的土倒下来,竟将其连人带土填在了壕沟里,可见魏军人数之多!但守军毫不畏惧,顽强抵抗。魏军连番攻击都被打退,伤亡惨重,尸体堆得差不多跟城墙一半高了,还是打不进城去。魏军又用冲车撞击城墙,撞一下,城墙就掉下一大块土来(那时候城墙是夯土筑成的)。守军见状,便针锋相对备好大量泥土,哪里撞坏了就补那里。魏军冲车撞坏了好多,但城墙始终屹立不倒。

老虎来了

虽然钟离守军表现得很是出色,可他们毕竟人少,眼瞅着就要支持不住。关键时刻,韦睿率领的援军及时赶了过来。

韦睿字怀文,南梁名将。他身体瘦弱,连马都骑不了,打仗时只能坐在木质的小轿里指挥。但其胆识与谋略均远胜当世诸将,南北两军都称其为“韦虎”。当时,魏军在淮河河中邵阳洲的南北两端搭建了浮桥,通过浮桥,北边的军需给养就可以经淮河源源不断供应到南边的攻城部队那里。为防止梁军破坏浮桥,魏军在洲上筑城,并派重兵戍守。曹景宗率军先到,在洲尾安营。韦睿到后,命部队趁夜色赶到曹营前面,把大营建到敌城边上。他手下有个工兵专家冯道根,此君只需骑着马在工地上转一圈,凭借马的步数就能推算出施工所需的数据。在他的带领下,梁军连夜就建起一座营盘,离魏军只有一百步。次日一早,当元英看见梁军已到自己眼皮底下时,不由得大吃一惊。等他看到韦睿的旗号,更是惊惶不已——老虎来了,岂能不害怕?梁军还遣勇士泅过淮河,向钟离城内通报援军已到的消息。守军一时间欢声雷动、士气高涨,魏军攻城变得更加吃力。

火攻破敌

元英想来想去,觉得如今战局已经骑虎难下,就是想安全退兵也不可能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先消灭韦睿所部。只要干掉了韦老虎,就能令钟离守军丧胆。他命悍将杨大眼来对付韦睿,率一万鲜卑铁骑进攻韦部大营。杨大眼骁勇善战,时人认为关羽、张飞也不是他的对手,他率魏军发起猛攻,梁军一度抵挡不住。韦睿临危不乱,让官兵将粮车拴在一起结成防线,而后用强弩猛烈射击,杀伤无数。杨大眼指挥众军围住粮车,韦睿就叫人用长枪向外刺,用铁钩钩马腿,又干掉不少魏兵。杨大眼胳膊中了一箭,只得撤军。第二天,元英亲自来攻,又被杀败,当晚,魏军招募敢死队发动夜袭,箭矢像雨点般射入梁军营中。韦睿端坐帐内,从容布置官兵御敌。其子韦黯劝父亲到安全的地方躲避,被韦睿喝退。魏军苦战一夜,浪费了许多箭矢,无功而退。

魏军三战三败,士气大受挫折,闭门不战。梁军趁机造了许多船,船的高度和浮桥相当。他们打算以此火烧浮桥,断魏军的归路。天监六年(506年)三月,春雨连下数日,淮河水位大涨。曹景宗、韦睿趁机指挥官兵全线出击。梁军在船上铺满茅草,浇上油,点着后顺水放下。突然间大风又起,吹的火船如离弦之箭般直奔浮桥而去。魏军阻拦不住,浮桥、营栅皆被点燃。霎时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魏军的浮桥和营栅被烧成一片废墟。梁军驱兵大进,将洲上魏军团团包围,尽数歼灭。

杨大眼见势不妙,抢来一匹快马仓皇逃走。元英听闻浮桥被毁,知道攻取钟离无望,也只得烧掉辎重,狼狈撤退。那些正在进攻钟离城的魏军最为倒霉,他们前有坚城,后路又被截断,有人慌不择路,竟跳入淮河中想游回对岸,结果基本上都喂了鱼了,溺毙者不下十万人。曹景宗、韦睿纵兵猛击,斩首六万余级,缴获军器、铠甲、车仗不计其数。韦睿派人去通知昌义之,说敌军已败。昌义之此时只剩下了一口气,差点就要崩溃,听到己方大胜,不由得悲喜交加,一下子大哭起来,连声喊道复活了!复活了!梁军随后发起追击,又俘获五万。元英撤到北魏境内时,只剩下了一人一骑。

钟离之战是南北朝自南齐以来南北交锋中规模最大的一役,此战前后持续半年,双方投入兵力超过六十万,战况殊为惨烈,但其却不像赤壁、淝水之战那样广为人知。北魏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从此无力大举南侵。而梁朝则保住了半壁江山,并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太平之日。不过,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日本史家倒是一直对此战津津乐道。著名作家田中芳树还曾以此战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奔流》。小说里,主人公由韦睿被换成了陈庆之,但陈庆之并未参加钟离之战,而是在日后攻取洛阳一役中大显神威的;小说中还描写杨大眼之妻潘宝珠(此人名为虚构,杨大眼之妻史籍仅记载为“潘氏”,人称“潘将军”)亦加入此战,但同样缺乏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