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一本书的制造过程是怎样的?

2023-03-04 22:34:45 游戏资讯 zhumx

我写了一些小说,想把它做成书,怎么做?

单纯做成书,只需要自己简单设计后找打印店装订成书即可。但,如果你是想要想小说家一样出版,那需要联系出版社,自费或合作出版,协商版权,发行等问题。如果你的作品出众,发表过在一些平台上,会有人联系你是否出实体书的。

若满意请点赞采纳。

一本书的制造过程是怎样的?

1.纸板的使用

应选用专为精装书籍和画册生产的书封壳纸板,并且储存时间需达到半年以上。这种纸板的收缩率小,可减少制作书封壳时发生形变的可能性。在切纸机开料时,先在成品尺寸上每边加2mm余量,开出毛样后,对裁切斜边加工成光边,消除单刀切料产生的斜边,减少包边后起泡及包边歪斜。纸板尺寸长为书芯长加6mm,宽为书芯宽减2mm。

2.中径纸的使用

一般选用80~240g/m2的纸张。如果将纸张按纵纹方向裁切,并作为中径纸的长,可防止其收缩后书背不平。中径纸长和书封壳纸长相等,宽为扒圆起脊后的书背弧长(方背书为书背宽加2倍纸板厚)。

3.辅助材料的使用

(1)堵头布先用淀粉上浆。粘堵头布时位置要正确,不歪斜;堵头布的棱角边应露在书芯上下端切口的外边,且与切口平行;粘贴后挺直,要黏结牢固,两边余量一致。其长度比书背宽长1mm。

(2)纱布选用浆纱布。其长度比书芯短22~26mm。宽度比书芯厚多40mm。

(3)书背纸一般用100~120g/m2的胶版纸,使纵纹顺着书背的上下方,以方便分割。

(4)书芯带使用5~8mm宽的丝织带,以书芯对角线长为丝带长,一般粘贴在书背上15mm处。

4.封面料的使用

客户要求使用漆纸类全布料的尺寸为:长是纸板长加30mm,宽是2倍纸板宽加中径纸宽再加44mm(包边尺寸取15mm)。材料备好后先烫印后制壳,以防止制好壳后因刷胶原因使纸板不平,造成烫迹花版、野金及亮度不够。

书芯加工的控制

各种书芯的结构不同,造型加工方法和步骤也不完全相同,但基础加工如书背刷胶、粘纱布、粘堵头布、粘书背纸等是基本相同的。经过前几道工序后进入压平工序。

1.压平

因书芯压紧可消除应力,闭合针头,并使书背平整且呈直角,将书芯根部压紧和折页产品书芯破口边压紧,防止成书后出现台阶。并且每本书在此时进行普检,清查多帖、少帖,在书背上做检验责任记号,做到书芯无错帖。压平时将锁线后的书芯撞齐、放平、放正,压力适当,使书芯坚实程度一致,即保证书背厚度一致,并防止缩帖、压滋、压滚现象。

2.第一次刷胶

书芯打好捆后,用稀薄的胶黏材料在书背面间隔地涂刷,构成一层柔韧的薄膜,使书芯基本定型,以在下道工序时不发生相互错位,完成第一次刷胶。

3.切书

三面裁切要求书本方正,裁切误差小。

4.扒圆

精装书籍书背的标准圆弧应以书芯厚度为直径,书背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约为130°,但书芯越厚其圆势应越小一些,书芯越薄则圆势应越大一些。为了统一加工后书芯的圆弧尺寸,每本书扒圆后要与专制的模具圆弧相比较,保证弧长及后道工序的飘口一致。手工扒圆时可用蒸汽熨斗,将书背朝上叠在一起,放上一条毛巾,用蒸汽来回熨烫几次,使书背胶发生软化,再用木榔头敲打就可用手工将圆扒好,此法能防止铜版纸插页受潮皱褶或粘边,提高装订质量。

最后按质量要求完成粘丝带及“三粘”工作。

书封壳制作的控制

制作书封壳时,首先调好蒙面架尺寸,在上挡规上做好书背宽标记,保证书背字居中。在放入纸板时,纸板要向左右两边靠,克服纸板在裁切时存在的误差,保证每个书封壳做好后尺寸一致。书封壳在按质量要求做好后,四边再用竹刮刮紧包边,防止包边不紧及起空。然后将两本书封壳的封二对封二叠放,中缝处各垫上与书封壳同样厚的纸板,使封面中径边下压。每堆刚做完的书封壳在控制压力的状态下压紧一次,再把封面分开,拿走垫条,朝一个方向摊平堆放,上面再压上重物,防止翘曲。在上书封壳前要将封壳竖起阴干,使其自然干燥。在梅雨季节还要在制壳胶中加入防腐剂,防止在自然阴干时发霉。

上书封壳工序的控制

上书封壳时,首先在书封壳的内槽刷胶,然后按书芯与书封壳的反正,进行试套壳,使天头、地脚、前口的三面飘口相等,用压槽机压槽后,传给扫衬人员进行扫衬,先压沟槽后扫衬,可防止吸湿能力较强的环衬纸吐衬。

接下来将上面的书封壳掀开,用7寸羊毛刷蘸适量糨糊,从环衬中间向四边均匀涂刷。然后将书本前口对前口错开堆放,进行压平,排除衬页与书封壳中间留存的空气,使它们黏结更牢固、平服。如果是铜版纸环衬,在两页之间还要垫上覆过膜的废封面,膜面朝向书芯,帮助吸湿,并可防止水分进入环衬,使书页打皱。另外要求套壳人员在环衬上盖上个人工号,防止将书芯颠倒。试套壳后的书要检查三面飘口是否一致,书背与书脊是否平服。扫衬人员要在毛刷快到边时将其提起,防止野胶以及产生切口粘连。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自己纯手工做书要什么材料啊~~怎么做啊~~~

工具:牛皮纸、白乳胶、粗针和线。

1、首先准备一张八开的牛皮纸,裁剪成想要的大小后进行等分对折。如下图所示是分成了六等分,每份有八张。

2、接着每份内页都打孔,可以用粗大的针穿线钻孔,一定要对齐。

3、接着如下图所示进行穿线打结,越大的本子用的线越多。

4、绑线时要保持线的绷紧,最后打个结,如下图所示。

5、接着用一个燕尾夹夹住本子,让本子更加服帖很定型。

6、接着再用一张牛皮纸包住本子的书脊,用白乳胶贴住,再用书压着定型。

最早的书是什么做成的

我国最早的书是简策、版犊、帛”。

用竹做的称简策。把竹筒破成一条条又窄又平的细分签,就可用笔在上面写字,当纸使用。一条竹签叫简,许多条竹签连结在一起叫策。简策最早出现在南朝中叶。

用木头做的书称版牍。把树锯成若干段,再将段锯成薄片就叫版,在版上写字后,就叫牍。把薄片编起来,就是版牍。

帛书是写在丝织品帛上的书。

出书|“首印5000册,半年卖出20万册!我的爆款书打造秘诀”

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图书编辑,我见过太多书籍的销售奇迹,比如: 首印5000册,半年卖出20万册!

但这绝不是偶然。 作为图书出版人,我们从一开始,就清楚什么项目是肯定能“爆”的,而什么项目肯定会压箱底的。

中国图书出版研究院的数据表明,每年至少有25万种图书出版。那么多的书里面,有的会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书,年年加印经久不衰,制霸各种榜单,有的却堆在仓库,到期销毁。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反差?

有人说,一本书的畅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也有人说,只是运气好踩在点上了。

很多人都想出书,都想靠版税获得源源不断的躺赚。

那么,什么样的书才能“爆”?

应该如何打造精品爆款书籍呢?

用产品思维打造图书

我们出版界流传这样的话, 好产品本身就是购买理由,设计是放大购买理由,营销则是传播购买理由。

一本书要好卖,首先得是一本好书,书就是我们的产品,产品好才会让人有购买欲望。

所以,我们先谈谈什么是好产品。

就一本书来说, 选题经典、制作精良、有独特性 ,我们认为它就拥有一个好的底子。

比如,去年最畅销的书籍,莫过于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如意琳琅图集》。 无论是从内容、装帧,还是从阅读形式上,都堪称经典。

内容上, 它不再是无趣而古板的历史科普书,而是一本迷人的复古的游戏书,让人在玩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魅力。

装帧设计, 为了还原其典雅,复古的特性,采用四孔线装书的仿古工艺,这种工艺无法经由机器完成,因此每本书都必须由人工手动穿针引线,最后再用绢布包裹书角。

阅读形式新颖 ,你可以只读内容,也可以使用随书附赠的18种精美道具进行解谜,开启隐藏剧情。

这样的匠心之作,起初众筹目标是10万人民币,最终却奇迹般创下了2020万的众筹成绩,得到8.77万人的支持。

超级视觉符号

为什么我们说设计是放大购买理由?

当你从没听过一本书,什么因素决定你购买它?

答案是封面。

当你去到书店,看到书架上一排排的书时,就像到超市,面对货架上的货物。(我们做书需要有货架思维,要思考书在摆放时如何脱颖而出。)

因此书的封面一定需要具有辨识度的符号。 可以是 开本 的不同,或者是小众又亮眼的 颜色 ,亦或者是 腰封 突出的字体,甚至可以是系列图书的统一元素。

封面的打造绝不是浪费,要想占领货架,让人第一眼就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不得不付出的投入。

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是理想国译丛的封面设计。

精装,银色打造高级感,每一本封面都有一个大写的字母M,但每本的M又是不同的字体。

跟市面上其他的书比起来,更具有辨识度。 而且作为系列丛书,有延续性,让人买了一本还想买下一本。

我们做的书,无论是单品还是系列套书,都会有品牌的调性,不会让人觉得是廉价的纸制品而已。

营销造势

一本书的畅销与否还跟它如何传播非常有关系。

营销如同滚雪球,只有不断的积累、造势,才能得到一个空前绝后的大雪球。

以前卖好一本书,靠的是传统发行渠道的强大, 只有拥有过硬发行渠道的出版社才能做出畅销书 。而如今,因为互联网的繁荣,一本书获得曝光的机会也变多起来。

“网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当你掌握了KOL的资源,社群的资源,营销方式可以更多变。

开发出一本书后,我们一般会这样做:

1、首先在线上让自媒体头部用户带货,创造口碑。把品牌的粉丝集群,迅速积累忠诚消费者;

2、三大电商渠道跟进,积极打榜;

3、布局线下精品书店和新华书店。

这样辐射式的营销,甚至能动摇很多一开始并不打算购买,或者是还在犹豫不决的读者。

靠这种方式,我们曾经把一本首印5000册的书,半年卖了20万册,加印不停。

类似的做法譬如《温迪嬷嬷讲述1000幅世界名画》,一经上市便在“十点读书”、“谷声熊”、“书单”等 大号首发 ,一个月内 多次推广 ,然后才在各个渠道铺货。

这样的策略,让该书短时间内引爆市场。虽然定价高,然首印1万册在20天内售罄,在业内传为佳话。

一本刚上市的书,曝光度和传播速度是成正比的。书的内容做好了,不传播,就会被淹没在嘈杂的信息海洋里。

所以, 打造超级畅销书的三个关键: 好产品,符号化包装,造势。

如今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有用户思维,要知道你的客群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

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介入各种话题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需要更深度的吸取性阅读。

消遣作为阅读的需求已从纸质阅读者中淡出。他们对阅读有更高的期待 ,因此一本书内容的水准,主题,及其整体的品质感,是他们最关注的。

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把目光放在具有 高知识含量 和 现实关注的选题 上,这类选题走的是 精品化路线 ,更容易获得好口碑。

而对于 大众选题 ,这类书的用户没有粘性,影响难度大,怎样去引导他们呢?

这就需要强势媒体的介入,通过符号化包装占领货架视觉中心,有效的营销手段进行全方位曝光,告诉他们哪本书才是值得被选择的。

好产品,符号化包装,营销造势,这套爆款书打造的秘诀,你get到了吗?

怎么做书?

准备材料:针线、钉子

方法如下:

1、第一步、首先将书页弄齐,两侧用小夹子夹好,如图所示。

2、第二步、然后用尺子画好穿孔的位置,保持在一排距离相等,如图所示。

3、第三步、再然后用钉在锤子在画好的位置穿孔,如图所示。

4、第四步、紧接着,穿好孔后开始从头开始缝,如图所示

5、第五步、再紧接着,将左上角缝制好后依次反正交替缝,如图所示。

6、第六步、再之后缝到末端处再向回缝,将没有线的地方缝上线,如图所示。

7、第七步、最后缝到开头处和开始的线打结,就做好了,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