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的繁体中文版种子
游戏名称:孢子繁体中文版
英文名称:Spore Chinese
游戏制作:Maxis
游戏发行:EA Games
游戏语种:繁体中文
游戏类型:Strategy
官方网站:
游侠新报网:
更多游戏请访问:
游戏安装指南及版本说明:
*该版本为繁体中文孢子银河特别版原光盘镜像制作,是真正的繁体中文原始版。
*游戏安装完成如果您的系统不是繁体中文系统的话 ,是不会显示繁体中文的
*想要显示繁体中文的话,需要从镜像里的Crack文件拷贝孢子繁体中文版.bat或者spore-zh-tw.bat执行以后进入游戏既是繁体中文版如果您喜欢韩文也可以执行spore-kr-ko.bat进入游戏
*镜像里自带序列号生成器
*孢子(Spore)序列号自动填充器中英文通用版
【游戏简介】
模拟人生(Sims)系列的设计师威尔·赖特透露了《Spore》的构想。《Spore》将包含六个不同阶段的主题:Tidepool阶段、进化发展、部族形成阶段、城市阶段、社会文明阶段、侵略扩张阶段。
Tidepool阶段:游戏起初的活动是一种自由模式很类似于《派克人》、NES经典游戏《46亿年物语(E.V.O.)》以及DC上的《动物番长(Cubivore)》,在自然法则之下,依靠杀掉敌人并吃掉敌人来成长自己;
进化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感觉类似《暗黑破坏神》,强调角色的战斗和成长;
部族形成阶段:当角色的成长和发展达到令人满意的阶段,将放弃个体的控制转而成为新型的RTS界面;
城市阶段:这个阶段很像威尔·赖特自己的《模拟城市》系列,强调城市的建设和布局;
社会文明阶段:当你的城市建成,你可以通过缩放视角来查看。开始寻找其它文明,通过战争或外交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征服整个星球;
侵略扩张阶段:统治整个星球之后,穿过浩瀚的宇宙侵略和扩张其它太阳系的文明。侵略扩张阶段是十分开放的的。玩家可以侵略的文明,也可以在太空中冒险,这阶段类似《星际迷航(Star Trek)》系列
威尔·赖特说:“《Spore》与传统游戏的设计相反,传统游戏总是在一定的框框内。而《Spore》却跳出了这个框框。当玩家征服银河系之后,将成为一切的主宰,同时玩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对付其余的星系。”游戏采用编辑工具要比简单使用一些预先定义的界面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玩家的想象力使游戏变成了,他或者她的游戏。《Spore》也提供在线连接到游戏的中央数据库来让玩家们分享他们创造的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新颖的设计,提供给了玩家自由的想象去创造,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如果附件种子下载不了请到这个地址下载:
作为单机游戏的《模拟城市4:尖峰时刻》当然也会有作弊秘籍
《模拟城市》(SimCity)是美国艺电出品的一个城市建造(City-building game)的电子游戏,首部作品发售于1989年,是Maxis的第一个产品。最初发行的平台为DOS,之后又陆续推出了麦金塔、Windows与超级任天堂等平台上的版本。当前该系列的版权所有者以及发行商为美国艺电(EA)。
《模拟城市4》给Maxis传统的建筑风格带来了新的现代的气息,改变了游戏的规则,把城市变成了区域网络的一部分,而且细节表现也要比以前出色。但是当《模拟城市4》在年初面市时,许多地方并不是很完美,这自然而然的就给予开发者额外的改进机会,让他们充分挖掘这个经典游戏的潜力。Maxis在今年上半年发布了一些很重要的补丁,包括修正了游戏运行和稳定性的问题,加入了一些缺失的场景,城市在线交流模式等等,可是有不少玩家错过了这些补丁,现在Maxis把更好的《模拟城市4 尖峰时刻》资料片奉送给广大玩家。
游戏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上帝模式、市长模式及我的市民模式。上帝模式可以变化地形、创造灾难及控制昼夜;市长模式是作为建造 城市所用,包含了区域规划、建筑建造、资料总览和顾问面板等工具;我的市民模式则有与市民产生互动,或听取市民的意见之功能,但玩家必须先启动市长模式才可使用市民模式。
模拟城市系列游戏伟大之处就是无限的可能,没有一个建设方法是最好的。各位玩家也要自己多多实现,尝试新布局,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去建设不同的城市。通过这些,你可以知道什么有用什么不是。听听别人的建议,但不用照搬,去建设您梦想的城市吧!
网游小说排行榜如下
1、全职高手在所有网游小说中,蝴蝶蓝的《全职高手》人气高得简直吓人,在出圈这方面,感觉也只有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可与之相比。而《全职高手》也是首部盟主数量达到千位的小说。
2、从零开始现在只有1900多万字,有人说是雷云风暴不想再写下去了,不然到4000万字没问题。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只是字数多,其实当年非常火,2007年可是位居百度风云榜年度第七。
3、网游之纵横天下作为专写网游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失落叶曾有着网游小说第一人的美称,月恒三部曲《网游之盗版神话》《网游之天下无双》《网游之纵横天下》是无数读者心中的网游经典。
想要拆除建筑只需要快捷键B然后点建筑就可以了。
模拟城市simcity是一款即时策略及模拟建造城市的电脑游戏,由美国艺电旗下的Maxis所制作发行,属于模拟城市系列中的第四集。
比起前代,加入了更多真实世界都市的要素,而且和前代不同的是这代可以建造一整个区域内的所有城市,将整个区域变成一个都会区,且玩家可以将在模拟市民内的人物输入游戏中,让模拟市民变成都市居民的一份子,借此更了解整个都市个别区域的发展情况。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的强烈蜕变时期,社会、经济领域正在进行无情的结构调整。这种转化将对城市产生何种影响,城市规划师将如何应对,将是城市规划界前沿的课题。
1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科学模型
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对策,因此有远见的规划师必然对未来城市发生兴趣,作出研究,以便不断调整规划理念,采取合适的规划措施。
历史上,有不少的人都对城市的未来提出过设想,推动了城市理论的发展。如:大家熟知的,1898年霍华德构想的“田园城市”就是一个经典实例。也可以说他提出的城乡磁体(Town Country Magnet)是一种先驱性城市模式,奠定了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基石。L.芒福德称赞为“二十世纪初,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两项最伟大的发明,一项是飞机,它给人类装上翅膀,另一项就是田园城市,它为飞回地面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住所”〔1〕。
到今年,整整100年过去了,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早在1957年,正值美国工业鼎盛时期,约翰.奈斯比特却声称,美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也有人称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其根据是,在1956年这一年,美国的白领职业人数首次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因而“在这个新社会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约翰·奈斯比特1984)。这标志着自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以蒸汽机、电的发明为动力,以钢铁、玻璃、超高层建筑为象征的工业时代正被一种新时代渐渐取代,这个新时代就是后工业时代。其特征是“传统工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不再占有主导作用,并将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代之而起的是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统治地位……。”(徐巨洲1996)。社会性质的转变需要人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作出判断。
在工业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以为技术可以主导城市的发展。因此,60年代产生了阿基格拉姆小组(Archigram)的“步行城市”(Walking City)(见图l),70年代的可动建筑研究组( GEAM)又设想出“空间城市”,由于这些构想依赖工业技术,脱胎于建筑师,将城市简单视作放大的建筑单体,脱离社会、经济、环境,缺乏对城市复杂系统的综合考虑,从而也只能是少数人的畅想。现在,看上去,是受“工业文明”的局限。
图1 阿基格拉姆小组设计的“步行城市”
城市化的加剧发展,激化了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随着环境意识增强,有学者开始思索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如:P.索莱利( Paolo Soleri) 借助生态学原理,以植物生态形象模拟城市的规划结构,设想出“仿生城市”。日本三井建设所构想的“子母型城市”设想都市与自然的融和,在这个城市中心是高度集中城市机能的中心都市塔。四周是花园住宅。由于网络连接,工作可以在充分接触自然的家中进行。这些都是对城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进行的有益探索。“以基于能量、资本和劳力的巨大输入的工业社会,过渡到以信息和发明作为关键资源的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毫不奇怪,应当出现新的科学的世界模型。(托夫勒1984)”。〔2〕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规划师如何理解后工业城市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规划的“新的科学的世界模型”?关于这点,许多规划界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为了清晰地勾勒规划思想观的发展脉络,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对城市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全球型会议文件。1933年的《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对解决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无序、环境恶劣问题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批评了“雅典宪章”的机械分区概念,提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将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提出“同样重要的目标是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解决了城市基本功能后,将城市发展同自然环境协调提高到规划基本目标的高度。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人居Ⅱ)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城市化可持续人类住区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成为全球型的奋斗纲领,可以说,三次会议对城市的理解,从“功能观”到“综合观”发展到“可持续发展观”,为规划理论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方向。可持续发展观具有较广的内涵,但从其本质来看,可持续观就是要把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结合起来,在发展中树立生态意识。
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从本质上讲不应该是矛盾的双方。经济(economy)和生态(ecology)的起源均来自于同一词根“Oikos”或“Ecos”,古希腊文的意思是家、居所。经济是“nomos”意味对居住地点的重视,生态是“logos”意味对居所本身的研究。(Economy is the“nomos”or counting side of earth household,while“Logos” is the logic of earth household itself)( Sim Van der and Peter Calthorpe 1986)。经济和生态都与资源如何利用密切相关,在当今可持续发展中,这两个来源于同一个词根的内容应当重新统一。
有人片面理解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经济,然而,事实证明,忽视生态平衡,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已认识到这一点,对生态问题十分重视。1997年末到1988年初,新闻单位大张旗鼓宣传的“零点行动”,即从1997年12月31日零点为限,淮河流域的工厂企业污水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污标准,否则停产。当初,沿河流域只考虑尽快发展经济、上项目,经济增长以牺牲淮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为代价,甚至危害到两岸人民的基本生存。这次行动关停了几百家工厂。四川一个新建塑胶企业,己投资12亿人民币,由于环保设备未达标,国家环保局勒令其停产,这是全国首家新建项目停产的例子〔3〕。今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长江上游,乱伐树木,水土流失严重,洪害对我国确保今年经济增长8%增加了压力。这一切说明,忽视生态的发展现,最终尝到了苦果,并付出沉重的代价。工业社会的发展范式正遭到冲击,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范式正在痛苦孕育中。
可以说,在城市发展中如何贯彻生态观的思想,已成为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2生态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以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协同论的始作者哈肯认为,现代城市是一个分成若干层次的大系统,处在第一层次的三大系统即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作用。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认为城市是一种耗散结构,它必须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又不断输出产品和废物,才能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犹如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和经济两个子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王如松1988)。
因此,城市的生态观就是在城市理论探索、建设实践和立法措施等方面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确立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将城市放在较大的区域中研究,以协调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良性共生关系,并在规划设计中自觉地引入生态决定因素(eco determinants)〔4〕。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景观特色进行分析处理,以满足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诸功能要素之间的空间组合格局及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随着对城市功能认识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在后工业时代不再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其用地规模也将相应减少。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强化了城市的商贸、金融、科技、信息流通功能,城市商贸、金融、办公等用地将适度扩展,但最重要的是城市游憩功能的用地需求将大幅上升。
工业时代,由于聚集产生效益,人们丢弃家庭小作坊式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后工业时代,由于电脑、通讯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又可以重新回到以家庭为单元的工作环境中,利用全球网络进行日常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工厂不存在,只是转变为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多的产品。其他人则从事设计、管理、信息处理等创造性的工作。由于休闲时间增加,收入增加、出行方便,导致旅游风行。这就要求城市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休闲场所,如:多样化的绿地、旅游风景区、度假区等,以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的需要。以家庭为单元的就业结构,加之高度发达的信息网,将大大减少通常意义上的上、下班高峰时间交通量,以机动化为主的交流被电脑网络取代。城市用地结构和交通形式随之发生变化。人们有条件可以居住的更分散,更接近环境优美的地方,而不是聚集中心区或接近工作单位。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导的工业选址也要求环境宜人、空气清洁。因此城市能否提供多样化、更好的生态环境,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
大城市将从集中趋向有控制的分散〔5〕,摩天楼是工业时代聚集经济的产物,其地位将明显下降。未来的城市中心区将可能是大片经过设计的绿地,北京西单商业区的黄金地段,现正在拆除商场,改造成为一个绿化广场(城市规划,1998)。上海南京路人民公园至人民广场一带,也将迁移商场辟为绿地(中国市容报1997,12,7)。这些中心区用地性质的变化,成为中国城市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实例。
城市的分散布局将带来城市形态的变化。从大区域来看,将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形态。因此,城市规划将不仅仅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影响因素,而是将整个区域均作为城市规划的研究部分,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合而为一。“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6〕。城乡融合的综合考虑,将提供实现了自然生态与人工创造相结合的可能。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己显示出这种综合体的端倪。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联合完成的“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中,针对上海、苏锡常和宁镇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生存空间高度集中,土地和水等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区域的规划观。例如:张家港市的规划将城镇、村庄、永久农田、道路、水网作为一个综合体全面规划。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种用地模式: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这些规划都不仅考虑可建设用地,也将非建设用地(永久农田、生态保护区等)的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观。“总之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非城市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等一元化,而不能两元化,更不是三元化。”(陈秉钊1998)
城市规划师一旦将规划的生态观植入脑中,在城市布局中,认真研究和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并融入设计中,就会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性的城市。避免工业时代“千城一面”的弊病。 I.L.麦克哈格指出“城市是一个形式,它是由地质和生物演进而来的,它是自然演进和人的改造适应自然的综合产物……”。如果我们看一下代表工业时代的大师勒.柯布西埃在《明日的城市》( The City of Tomorrow)中设想的城市,就会明白,我们现在的许多城市正是这样建设的(见图2)。密集的高楼、立交桥这些人工改造几乎占据了全部,没有大师设想的大片绿地,原有的自然特色丝毫不见了。
图2 勒.柯布西埃1922年构想的300万人城市
然而,让我们回头看一看朗方( L’Enfant)规划的华盛顿市、格里芬(Griffin)规划的堪培拉,就会相信,人工结合自然后,如何创造出传世杰作。“著名的城市都具有显著的特点……常常是由于对场地的特征采取保护、开发和提高,而不是对场地的天赋特点加以抹杀和消除,才形成杰出的城市”(I.L.麦克哈格1992)。
华盛顿市所在的弗拉茨滩地(the Flasts)基本是一处没有特色的平地,但朗方对华盛顿地区的地形、地貌、风向、方位、朝向等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发现滩地中有一处斜坡地,即(Jenkin's Hi11)。他便将最能体现华盛顿市性质的国会大厦放在这个斜坡的最高点,并用林荫大道直同向波托马克河(Potormac River),在另一个显著的地方,布置白宫,以此两点作放射轴线,引入远处的山景和高点,构成中心区。从而设计出功能合理、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城市空间。华盛顿市是一个人工创造物,但它对于自然状态不仅进行开发,而且对其特点进行了提高。“人造形式表现的创造性并没有消灭自然形成的形式”( I.L.麦克哈格1992)。
3规划的生态观需要培养
虽然我们已将规划的生态观同城市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但在行动上和研究上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建设中,1994年,深圳市推平待建的裸露土地累计233.7平方公里,与城市建成区254.5平方公里相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谭维宁1996)。在研究中,如果说教育是基础,在环境生态领域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学科广泛研究课题时,我们培养规划人员的学校目前还没有专门开设有关城市生态理论的课程。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城市研究与规划系开设课程中就有涉及此方面的。如:“景观生态与城市发展”(代号11.305)、“明日的城市”(代号 11.335J)、“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11.396)〔7〕。前苏联的亚尼斯基(O. yanistky 1981)将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实施分成三种知识层次和五种行为阶段(见图3),可以看出,认识首先是从文化 历史层次开始,然后逐渐落实到时 空层次的城市设计上〔8〕。
图3“生态城”的设计与实施矩阵
本文从城市发展趋势上浅谈了规划引入生态观的必要性1,应该说,理论如何落实在城市规划具体操作上是一个关键。但是,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更不容易,只有观念的改变,才可能指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