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解剖尸体是在《局部解剖学》课上。
解剖学在实验楼1楼上课,教室暖气不好。当我趴在不锈钢的大柜子上上课,上到第三节课的时候,我才知道那个不锈钢的长方体大柜子是可以打开的,而里面,就是尸体。
记得,我前一节课瞌睡,直接趴在上面睡着过一小会儿...
第一次解剖时,有点不适应。一是,福尔马林气味太大,很难忍受;二是,一想到我们的课本下面就是尸体,就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谢谢那些对我的医学生涯做出重要牺牲的人们!默哀...
解剖尸体的时候,8个学生一具尸体,每次2把手术刀。我们组是一具中年男尸,体型偏胖,很完整。真的很完整,以至于,到学期末,我们把他解剖完毕,竟然不知道他是怎么死去的...
全身皮肤完整,各脏器完整。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莫非是急性心梗,或者脑出血?
真正解剖尸体的时候,其实大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可能是之前做动物实验的时候,已经有太多的小动物做完铺垫了。有时候,有的小组解剖的比较慢,以至于傍晚的时候,偌大的实验室就剩下没有几个人了,尸体数目比学生都多,但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有时候静下心,你会觉得他留给你的,你下辈子也报答不完。当心里坦然的时候,你会觉得即便遇到鬼,也会是好鬼....当找不到某根神经的时候,好几次,我祈盼那个尸体能自己动一动,告诉我那个神经在哪里...
学期中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学校法医鉴定中心,看到做尸检,就凑过去看。竟然是我们的老师在做,顿时震惊了!尸检,真的和解剖尸体完全不一样(不想描述了...)。家属在门外等候着,一脸严肃又害怕又复杂的表情,至今仍能清晰浮现。
我觉得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一些阴影。后来上伦理课或者讲述医疗纠纷的时候,每当说到尸检,我就会想起那个情景:那天,天真的很冷,尸体,就在台上那么躺着...
我挺庆幸我后来在医院里面定在了儿科。
在医院第一次抱着死亡的新生儿宝宝给家属看的时候,我努力的想让孩子展示出一副笑脸。最后,勉强成功了。爸爸妈妈哭成了泪人。我站在旁边,不知所措,最后,也哭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们一个护士把我拉到一边了。再后来,上级医生批评了我;后来的后来,这种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我觉得我对尸体已经有一定的免疫力了。
此文中有些图片过于血腥,相当重口
心理素质低者建议谨慎浏览
BBC这两天跟拍了一个纪录片
《Obesity - The Post Mortem》(解剖尸体)
就在今天下午播出,事情是这样的!
BBC记者跟拍的是一个验尸官解剖了一具肥胖女尸
向我们展示肥胖对身体的各种影响
该女性死于心脏衰竭
该女尸去世之前同意将尸体捐赠给医疗组织进行研究
被解剖的这具女尸,60岁左右,
身高在1.65米,体重却足足重达215斤,
典型重度肥胖
图中既是该女尸
解剖员的刀朝着尸体的腹部划下一刀!
呈现出的的就是下面这个画面
皮肤下你所看到的是一层厚厚的,油腻腻的黄色脂肪!
“我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切开,
就好像在切一团布满格子网的黄油一样。”
“稍微有点脂肪对身体是有益的,
但是脂肪太多了的话,
它们就会找地方进行才储存,
哪里堆积的太多,哪里的器官就会受到损伤!”
解剖员如是说!
接下来,验尸官取出了女尸的心脏
一拿出来,解剖员立即就发现了问题
这个心脏暴露了胖人的所有不良特征
正常的脂肪对人体有益,
但当脂肪过多它们就会找别的地方储存
“正常的心脏拿起来就像是拿一块牛排,
结实有弹性,但是她的心脏则不然,
虽然很重,但却非常松垮!“
正常的心脏重量应该是225克左右,
但是她的心脏现在达到了449克,
超重肥厚太多。!
“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衰竭的心脏都是长这样”
“这样的心脏,缺少了动力!
没有足够的动力带动体内血液循环的能力就很微弱了”
心脏通过跳动的压力,
把身体必需的氧气和养分
通过血液传输到全身
然而这颗松垮垮的心脏,没有强力的肌肉,
自然无法有力的输送血液。
因此她最后只能逐渐衰竭而死。
接着是肝脏
她的肝脏也同样存在问题
“她的肝脏一摸起来,就跟正常人的肝脏软度不一样!”
“正常的肝脏虽然也比较软,但不会看起来这么粉粉软软的,
肝脏上这些粉红色的物体也都是脂肪”
最常见的原因是和酒精相关
但这位女士并不喝酒
所以几乎肯定就是肥胖导致
过度肥胖对肝脏造成巨大负担,
脂肪肝是造成肝硬化甚至是癌症的元凶”
之后解剖员发现,她的肺部有液体一直在滴落,
这可能是因为心脏衰竭造成的肺水肿的症状之一。
这会给人一种溺水的感觉!
“有这种症状的人可能在晚上不得不坐着睡觉,因为咳嗽。”
“这种心脏衰竭不同于心肌梗死,它的症状是一点点加重的”
心脏衰竭会导致血液倒流回肺部血管内,
血管内因为压力增加使小量血液或体液流出微丝血管外,
导致肺水肿,这也是造成她死亡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是她的肾脏
“正常人的肾脏就只有一些青豆大小的脂肪附着在上面,
但是她的肾脏几乎被多余脂肪包裹!”
“肾脏是另一个净化器官,
它会过滤你的尿液。
如果过量脂肪附着在肾脏上,
肾脏就要更卖力的工作才行!”
“糖尿病后期,患者尿液中会混有糖分,
因为体内器官已经无法处理这些葡萄糖”
“你的肾脏就要去过滤那些你身体内多余的糖分,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肾衰竭”。
肥胖
在现在这个时代对人体的危害几乎等同于病毒!
已经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
过度病态的肥胖,会给全身的器官都造成压力,
最终支撑不住的那个器官,造成整个人体的崩盘!
这不是危言耸听!
可能你是因为体形的不如意而要减肥
但肥胖对于人体的伤害
远比体形难看更加严重的多!
肥胖者的脂肪不仅外在表现为看得到的“胖”
还会积聚在内脏周围和肝细胞内
胖子不仅是皮下脂肪多
胖子的内脏也会因为脂肪变得肥大
而内脏脂肪过多,就会造成脂肪过剩,
容易引起高中性脂肪的病症。
还会加快动脉硬化的进程,导致动脉硬化。
我们常说的啤酒肚
其实脂肪都分布在腹部
腹壁外层、腹膜腔外、器官周围、器官内、腹膜腔后等均有分布,
其中器官内(网膜)脂肪是危害健康的元凶。
内脏脂肪和心血管疾病有着直接的联系
过量的肝脏脂肪,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重要诱因
这是心脏
经过几千年的人类进化演变
储存在身体里多余的脂肪能够让我们的祖先得以生存
以应对饥荒的到来
可在今天,吃不上饭已不再是问题
但基因却没有改变
我们储存下多余的脂肪永远不会等到饥荒来临的那一天
而给我们带来诸多不应该有的疾病
甚至威胁着生命!
减肥不仅仅是为了颜值,更是为了整个人生!
珍爱生命!远离肥胖!
达·芬奇1519年去世后,这些解剖画稿当时并未发表,几易其手后于17世纪辗转流传到英国,被查理二世获得。目前英国王室共有此类画稿268页。这些手稿中详细而准确地描绘了人体肌肉和骨骼的结构,以及手、脚、颈、脊椎因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姿态。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人体素描图的精确度与当前任何科学画家绘制的图像都不相上下。亚伯拉罕斯说:“达·芬奇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也是一位非常谨慎小心的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他将实验发现付诸笔端,所绘制的素描拥有惊人的准确度。”亚伯拉罕斯认为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水准至少领先于他所处时代300年,精确度甚至超过19世纪的《格雷解剖学》。也许直到最近,3D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图像,才算是在精确度方面超过了达·芬奇的双手和眼睛。
达·芬奇的解剖学理论著作《绘画论》直到他死后61年后的1580年才出版。有人说,如果这本著作能在他在世时而不是在他过世后才出版,也许现代医学会有更长远的进步。
达·芬奇所在的那个年代,科学理论中甚至连人体循环系统工作机理的概念都没有。达·芬奇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解剖尸体和绘制解剖图的人。在中世纪时期,他弄到的每一具尸体都来之不易。而且可以想象,在还没有出现防腐化学品的时代,他做如此细致的研究,需要忍受怎样的恶劣环境。达·芬奇在其手稿中曾写道:“仅一具尸体是不够的,为了要比对差异,我必须重复地进行解剖;必须克服与四分五裂、剥离的、惨不忍睹的尸体共处一整夜的恐惧感……把各种器官加以分解,把包围这些血管的纵使是最细微的肉屑也剔除干净,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而又需要知识和耐心的工作。”
为了搞到尸体,他曾亲自护送犯人去刑场,抓紧时间将犯人惊恐万状的面部表情速写下来,等到犯人被处决后,又立即将尸体带回家,以供解剖之用。1511年与之合作的解剖学教授去世后,意大利局势动荡,达·芬奇被迫搬出了米兰。由于无法再解剖人体,他只好解剖一些狗和牛之类的动物来继续他的研究。
在达·芬奇的解剖画稿中,一幅比较著名的是一个母亲子宫内胎儿的图像。他从不同角度来描绘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在一张手稿中,他还批注说:“胎儿在子宫中被水包围着,因为重物在水中比较轻,尤其在浓稠的液体之中更是如此。子宫内的液体分散了胎儿的重量,使他安居于子宫的下方。”当时曾流传一种说法,称达·芬奇为完成这些手稿,解剖了因难产而死亡的妇女和胎儿。但是也有专家认为,画上的子宫形态与人类的并不一样,应该是牛的器官。但这种错误也说明当时的确很难获得女性尸体,达·芬奇只能利用解剖动物的发现去推断人体构造。
在一本年代可追溯到1498年的笔记中,达·芬奇还绘制了一系列头骨素描图。为了绘制这些素描图,达·芬奇需要将头骨的面部前端切掉,暴露出下面的构造,要在不破坏骨骼的情况下完成这种切割并非易事。达·芬奇却做到了。他为了让后人了解整个过程,还特意在手稿中同时绘制出自己所用解剖刀的图画。
因为解剖服务于绘画
解剖学的研究成为达·芬奇不断提升其绘画技巧的基础。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画家必须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为画家要表现人物的身姿手势,使各部位恰当妥帖,他就必须了解筋、骨、肌肉、腱的解剖,了解每一种运动是由哪一条肌肉或腱引起的。这样在作画时,才能把这些起作用的肌肉或腱画得粗壮些,其余的肌肉就不必画得条条毕露了。他认为人体解剖是了解人体动态的钥匙,还曾讥笑有些画家不结合人的动作去研究解剖,“结果画出的裸像,肌肉块块凸起,活像一袋萝卜”。
那些手稿中有一幅人的侧面头像很值得留意,因为它可能是达·芬奇当时正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一份草稿。他希望能够很好地表现犹大听到耶稣说有人告密后的反应,因此他认为必须先了解人的面部肌肉在紧张时的状态。仔细观察《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面部表情,你就会发现他眉毛扬起,颈部肌肉紧绷。学者们认为,达·芬奇把解剖学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在了这幅名画中。
达·芬奇的作品中出现过很多只漂亮得令人着迷的手,比如《蒙娜丽莎》中那只著名的手,还有《抱貂的女子》那只比例偏大的手,等等。其中著名作品《圣告图》及《岩间圣母》,对于手臂及手摆放姿势的逼真描绘,正是得益于他对猴子手臂的解剖———他本人便在图纸背面注明:“这是一只猴子的手”。因为达·芬奇也解剖过与人体结构极为相似的猴子,并将其中了解到的知识与感觉运用到了绘画中来。
在壁画《安吉利之战》中,他描绘的金戈铁马战争场景一直是人体结构和动态素描的范本。而达·芬奇一些解剖画稿上,曾详细描绘在被斩断的手臂的横截面、从中劈开时大腿内侧的样子等,都被后人认为他是在为了完成这幅画作而做的研究。
北宋庆历年间,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宜州,曾经发生了一次壮族农民起义。统治者以诱捕的方法,捕获了区希范、蒙干等义军首领56人,全部杀害,并命宜州推官吴简及一些医人,对尸体进行解剖,绘下《区希范五脏图》。这是有记载的我国医史上第一张实绘的人体解剖图。在解剖的过程中,还从医学角度进行了一些观察:如“蒙干多病嗽,则肺胆俱黑;区全少得目疾,肝有白点”等。这次解剖事件,虽然是以镇压农民起义为背景,说明北宋王朝的极端残忍,但在我国医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它发生在壮族地区,除了说明统治阶级有意在少数民族地区肆施淫威、随意杀戮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壮族民间对于尸体解剖或多或少是能接受的。如果象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对尸体解剖的绝对禁止那样,统治阶级即使捕获义军首领,也不会便在当地逐一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