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的习俗。饺子是一种很普通的食物,但是在冬至时,我们一定要吃饺子。有一句俗语是“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那么,有人就可能想问,为什么吃饺子才不会冻耳朵。其实啊,这一句俗语讲的是民间的一种风俗,它的来源十分悠久。
二、相传在过去,很多贫民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特别到了冬天,又饿又冷。医师张仲景来到民间,发现了人们的疾苦,只见很多人耳朵被冻的通红。于是,他便开始研究,发明了用羊肉、辣椒、驱寒药物做成的“驱寒汤”。这种“驱寒汤”主要做法是,把羊肉煮熟、然后搭配着辣椒和驱寒药材剁成馅,接着用面皮包裹起来,下锅煮熟。百姓们喝了这种“驱寒汤”后,果然耳朵不冻了,身体也暖和了。到了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就做了一种类似“驱寒汤”的食物,就是如今我们所吃的饺子。在过去,饺子俗称饺耳,是由张仲景发明驱寒汤而治好了百姓们的耳冻才来的。所以现在,在民间就流传着“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俗语,这也是在纪念张仲景对百姓们的恩惠。
三、一般情况下,只有北方才会在冬至吃饺子,而南方主要吃汤圆。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在冬至时都要吃一些食物以作为文化的传承。饺子一般有猪肉馅的,韭菜馅的。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来选择吃什么饺子。在下饺子时,应当先用大火,后转换为小火,直到饺子在锅中漂浮起来,则说明煮好了。捞起饺子放入盘中,再准备好蘸料,一盘香喷喷的饺子就出炉了。在冬至,假如吃了饺子,或许就真的会像习俗说的一般不会再冻耳朵了哦。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个说法由来已久,这也是北方地区一些民族风俗习惯,由人们代代相传流传下来的,也有说是一种人们为了防止耳朵受冻,由医圣张仲景用面包着驱寒的药材煮熟后食用的方法,后来结果长时间的传承和演变就形成了现在多种多样的美味饺子了。
冬至
冬至吃饺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再加上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然后一直延续到现在,冬至同样是很多人非常重视的日子,基本上北方的家家户户不管在老家的,还是在外工作的人们都会特意留出时间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来过冬至。冬至也是24节气之一,冬至过后就开始了寒冷的天气,也就开始九天寒天了。同样的人们也开始进行食补,大多通过使用偏温热的食物来补阳气,这样来抵御寒冷的天气。冬至较为正式的时间源于汉朝正式举行庆贺仪式,在当时朝廷也会休假三天,民间也会歇业三天来欢度,冬至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其热闹程度几乎和春节一样,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喜庆,然后到现在物质丰富,美食种类众多的今天,冬至更加让人们开心,冬至的食物也即如既往的离不开饺子。
饺子
当时身为东汉长沙太守的张仲景由于看不惯官场作风毅然辞官回乡。加上自己会看病抓药,在回到家乡的时候正值寒冷的冬季,然后他看到乡亲们饥寒交迫,面黄肌瘦的模样,更有很多人的耳朵被冻伤。然后张仲景就想到了用食疗的办法。通过将性温热的羊肉和一些药草煮熟,然后用面片儿包在一块做成了耳朵形状,当时人们称之为娇耳。由于当时物质的匮乏,每个人就拿到两只当时被称为娇耳的饺子,在喝上一碗肉汤用来驱寒暖身。经过张仲景的娇耳和驱寒热汤,他们的耳朵也慢慢的变热,冻伤也就慢慢的变好了。这样的好事和仁义之举,也就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传统了。
不冻耳朵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一说法流传至今,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吃的食物种类也更加丰富了,而我国人民的不忘本美德,依旧保留着冬至吃饺子的习惯。人们也都知道冻不冻耳朵和冬至这一天吃不吃饺子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冬至吃饺子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和怀念,是人们过冬开始的一个好的准备和美好的祈愿。
导语:古有说法“冬至大如年”,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老人说严寒冬至吃饺子就不冻耳朵啦。这个冬天家人相伴包饺子,温暖一整个冬天!饺子荤素搭配营养非常丰富,吃饺子就不冻耳朵,也就不怕长冻疮啦。那么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是什么意思?我为你介绍这个俗语的由来之说吧。
相传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长沙做过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