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的作者)

2023-04-12 11:11:26 游戏资讯 zhumx

你也说水浒,我也说水浒。

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士,水浒写的是北宋年间的故事,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但是关于水浒的三点疑问,思索几日得不到答案:

疑问一:关于三山聚义中商量去梁山搬救兵的提议者,为什么是杨志而不是武松呢?

杨志为什么会落草?因为给蔡太师送的生辰纲被晁盖,吴用等人劫杀了,才导致杨志落草为寇。所以杨志应该是对梁山泊晁盖,吴用等八人恨之入骨才对,为啥杨志会主动提议上梁山搬救兵呢?武松和宋江是结拜兄弟,显然武松说更为合适,但是《水浒传》中却是杨志提出向梁山求救,而且最后杨志居然一言不发的同意上梁山了,放着自己二龙山二当家的日子不过,去梁山上泯为众人了。

疑问二:为什么宋江千里迢迢从梁山到华山来救人,朝廷居然没有反应?

宋江闹西岳华山,为什么贺太守擒拿鲁智深之后,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将史进、鲁智深二人押送朝廷,更没有将二人处死。而是不了了之了,明显知道是山贼作乱,既不搞围剿又不修城墙搞战备,明显听之任之,使得宋江等人从梁山千里迢迢的过来救人。宋江大军7000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穿州过县,而且还会路过大宋的首都开封,可是路上居然没有地方武装的抵抗,开封居然也不闻不问了,十分诡异!而且自古入秦出秦要通过潼关和函谷关两大关隘,可是宋军居然毫无反应,你不抵抗起码也应该闭关坚守嘛!梁山大众居然一路绿灯就走到了少华山,很奇怪。绕路的可能性不大了,北有大名府和契丹人,南面秦岭山高路险,明显耽误时机嘛!等宋江大军绕路走到了华山,史进和鲁智深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疑问三:秦明和扈三娘的灭门大仇居然不了了之了?

水浒里面逼上梁山多种多样:

有官逼民反的,如林冲,华荣等;

有劫道之后无处藏身的,如晁盖,吴用等;

有杀完人走投无路的,如杨雄,石秀等。

然而秦明和扈三娘的入伙却是十分诡异的。

秦明原本是个幸福的地方武装干部,有个和谐的家庭和光明的前途,被宋江诡计陷害后家破人亡,居然因为华荣把小姨子嫁给他,他就把什么灭门大仇全都抛之脑后了,这等不忠不孝之人也可以称之为好汉?

还有就是扈三娘了,扈三娘算是水浒里面最为悲情的女性之一了,全家被李逵杀,被仇人宋江认了妹子,被逼嫁给不亚于武大郎的王英,这等耻辱居然让她毫无反抗的接受了,人家美髯公朱仝还会为了一个小衙内和李逵拼命,最后逼的李逵下山躲进柴进家中,导致柴进遭受牢狱之灾,最后落草梁山,当然这是后话,此处不提。

秦明和扈三娘居然能够被仇家灭门了,还能做到和仇家把酒言欢,相逢一笑泯恩仇,这等气概让我辈何等佩服!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

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

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

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作者简介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哪一年逝世的:1372年

1372年10月28日(农历十月初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逝世。距2013年10月28日已经641年了。

施耐庵(1296年4月4日-1372年10月28日),本名彦端,祖籍是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今江苏苏州),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

施耐庵简介

求 学入仕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施耐庵出生于平江路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由于家贫,无法上学。7岁开始,他只好通过自学学习。13岁后在浒墅关的一家私塾念书。

19岁时,他考中了秀才。并且同私塾教书先生的女儿季氏结婚。25岁时被苏州官吏荐为孝行信义,29岁考中举人。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36岁的施耐庵中辛未榜进士,并结识了同榜的进士,也就是日后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的刘伯温。

得中进士后,施耐庵被朝廷委以钱塘县尹之职。但是当时由于做事情需要得到元人担任的达鲁花赤批准,施耐庵十分不得志。做了两年县尹,由于触怒元人,愤然辞官。在苏州施家桥办学授徒。在这里,他收下了一个商人的儿子罗贯中(也就是日后《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徒。其间施耐庵父亲和妻子相继逝世,随后续娶了申氏。此时他已经开始着手撰写《水浒传》。

元惠宗至正十三年(1353年),贩卖私盐的张士诚起兵反元,其属下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于是在卞元亨的邀请下,施耐庵成为了张士诚的军师。在施耐庵地帮助下,张士诚从兴化一路打到苏州。此时,由于意见不合,施耐庵辞别张士诚,带着门人罗贯中四处游学。

隐居著书

开始施耐庵在常熟河阳山隐居,为当地一家姓徐的人家当教书先生。三年后,刘伯温向朱元璋推举施耐庵,但是他坚辞不就,只好离开河阳山,回到苏州施家桥。《水浒传》大体也是在此时写成。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包围苏州攻打张士诚。为了躲避战乱,在好友的帮助下,施耐庵举家迁回兴化白驹场故居。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民间传抄开来。根据民间传说,刘伯温奉皇帝之命寻访施耐庵时,发现了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并带给了皇帝。朱元璋看过后,认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当地官吏逮捕施耐庵。

施耐庵被关押一年多后被释放,但是身体已经不行。虽然有罗贯中的帮助,但是返家途中又染病不起,只好在淮安养病。第二年,也就是1372年客死于淮安。

备注:根据1962年出土的其子施让墓的施让地券记载,位于施家桥的施耐庵墓地是其孙施文昱在景泰四年从淮安迁葬与此。墓地西面有芦苇荡,相传水泊梁山的描写,多取材于此。其后人每年三月初一(忌日)和十月初二(生日)都会来此扫墓。一直延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查寿星万年历农历三月初一是1296年4月4日,十月初二是1372年10月28日。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水浒传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主题的战争小说,故事主要是以宋江为首108位好汉,通过在梁山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我给大家分享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以及部分文章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1

一、罗贯中撰。这种说法不见于任何一种早期刻本。

二、施耐庵撰。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崇祯年间。

三、施耐庵、罗贯中合撰。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合著的。不过他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才是罗贯中续的。所以他要“腰斩”《水浒传》,并在第七十回正文后面发表这样的评论:“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不过,金圣叹并没有提出他所根据的是什么。

一般的评价,有两个共识:第一,都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写得好,特别是关于战争部分。《水浒传》最擅长写杀人越获,但战争场面却写得极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罗贯中的手笔。第二,都认为《水浒传》的前七十回比后五十回写得好。如果《水浒传》的后五十回是罗贯中所续,不应该写成这个样子。

可是,如果此书没有罗贯中什么事,为什么又会出现他是此书作者的传言呢?可见,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还有人认为施、罗都不是《水浒传》的作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二人的关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施耐庵”不是人名?

极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个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说:“疑施为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简本书上并没有编著者署名,几十年后出现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不过是编个人名随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谐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编者罗贯中。

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完成一部文学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作为一部优秀作品的作者,本该是一件荣耀的事,怎么会有人不愿意署名呢?原来,这中间,有一个对“小说”的认识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代,“小说”算不得文学作品,“小说家”只是“下九流”人物。最早的“说书人”,高级点儿的在茶馆或“勾栏”也就是妓 院里说,低级的只能在马路边说,跟叫花子差不多。给说书人写“话本”也就是底稿的人,大都是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烟鬼、酒鬼、嫖客、败子。这些人幼年读过书,懂点儿历史,长大了闯荡江湖,见多识广,有的还特别善于言辞。落魄以后,无以谋生,就编一些历史故事,要么自己讲,要么把底稿卖给“说书人”让人家去讲。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家不但不敢争版权,还生怕别人知道,坏了读书人的“名声”。在读书人的眼中,写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写诗词歌赋的才是“雅士”,写小说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了。例如明代的庐陵(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学问不浅,官儿做得也不小,就因为写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传奇小说《剪灯余话》,结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被取消了进入乡贤祠的资格。

在“正人君子”们看来,小说家不但要受到世人责骂,还要受到天谴、遭到报应的。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罗贯中因为编《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清代的铁珊在光绪十五年刊印的《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中已经到了不惜用造谣中伤来污蔑、侮辱小说家的地步了:“施耐庵作《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袁于令撰《西楼记》,患舌痒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尽而死。高兰墅(高鹗)撰《红楼梦》,终生困厄。王实甫作《西厢》,至‘北雁南飞’句,忽扑地,嚼舌而死;金圣叹评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绝嗣。”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房、花也怜侬、兰陵笑笑生等等。《水浒传》是中国最早期的白话小说,写的人物又都是土匪强盗,宣扬“善杀人者即英雄”,鼓励造反,作者不敢署名,毫不奇怪。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2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又名《忠义水浒传》,初名《江湖豪客传》,一般简称《水浒》,全书定型于明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而罗贯中则做了整理,金圣叹删节为七十回本。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百回的《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另一种观点是全书为施耐庵撰写,再由罗贯中整理编辑。此说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认为《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有不少人认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属于“世代累积型群众创作”,因为关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宣和遗事》,在南宋时代已经开始流传。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民间传说、戏曲故事。故此推论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笔记和某些完整的小说、戏曲或其选段。但毫无疑问,施耐庵在创作长篇章回小说中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全书皆由罗贯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间的汪道昆托名“天都外臣”在《水浒传叙》中,首次指出《水浒传》“越人罗氏……为此书,共一百回”。其后,许多明清人士都相继指出罗贯中是《水浒传》作者。直到民国年间,鲁迅、俞平伯仍然认为水浒传简本是罗作,繁本是施编。但是,这种观点现在普遍没有得到认同。反对者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明显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识馀》中说:“二书深浅工拙,如天壤之悬,讵有出一手之理?”而且关于罗贯中作《水浒》的证据也大多经不起考证。

胡适认为:水浒传的草本(约一百回)出自罗贯中之笔。内容可能有田王和征腊,但无征辽。文笔可能极粗劣。

《水浒传》的后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辽和征方腊,在一百二十回版本还包括征田虎、征王庆。《水浒传》的后半部有时也称之为《征四寇》,比较吻合罗贯中的“忠君”思想。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3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精通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

象等,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闭门著述,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原名叫彦端,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

施耐庵听了,深受启发。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了。

水浒传作者是谁?

1、作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2、思想内容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

由于作者在一些根本观点上仍然维护封建制度,这决定了他对宋江所坚持的“忠君”思想及其维护的投降主义路线作了大力肯定,从而导致了起义军走上了“受招安”的悲惨结局。

3、人物绰号

及时雨——宋 江 智多星——吴 用 豹子头——林 冲

小李广——花 荣 小旋风——柴 进 花和尚——鲁智深

行 者——武 松 青面兽——杨 志 黑旋风——李 逵

拚命三郎—石 秀 神行太保——戴 宗 九纹龙——史 进

立地太岁——阮小二 短命二郎——阮小五 活阎罗——阮小七

赤发鬼——刘 唐 浪里白条——张顺 矮脚虎——王 英

母夜叉——孙二娘 母大虫——顾大嫂

白日鼠——白 胜 鼓上蚤——时 迁 一丈青——扈三娘

二、重要人物、情节

1、林冲: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

他一生经历的打击、迫害、压抑最多,他的性格也经历了从委曲求全、随遇而安、妥协忍让到勇于反抗、反对投降的转变,他是官逼民反的典型。

2、宋江:怒杀阎婆惜,浔阳楼吟反诗,神聚蓼(liǎo)儿洼。

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任人唯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但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将招安视为起义军最完满的归宿,最终落得个毒酒赐死的下场。

3、吴用:智取生辰纲 ,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攻打大名府。

他是梁山泊义军的军师,足智多谋,讲信重义。梁山事业轰轰烈烈,离不开他的谋略。

4、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

他武艺高强,机警有智谋,光明磊落,无所畏惧,极富传奇魅力。但他好勇斗狠,使性逞强,滥杀无辜,手段残忍,思想狭隘,随遇而安。

5、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捉方腊,六合寺坐化。

他思想单纯,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乐于助人。他疾恶如仇最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是《水浒传》中颇受人们喜爱的人物。

6、李逵:大闹江州,沂岭杀虎。

他疾恶如仇,又莽撞急躁。他具有最坚决的革命性和最强烈的反抗性,天不怕,地不怕,坚决反对招安。战场上冲锋陷阵,舍生忘死。李逵的性格中渗透着“真”和“直”的天性,但他头脑简单,做事鲁莽,此外还贪吃贪喝,耍泼耍赖,乱砍滥杀,破坏性很强。

7、杨志——青面兽

汴京城杨志卖刀

水浒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从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这个人还是有的,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即使有的材料,虽有明确记载,但材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程度,如今还没有得到公认。我们认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一个专门为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通文墨、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归隐,闭门著述。有人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卞向交情不错,卞向张推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同徒弟罗贯中合著或者有罗贯中续写。

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而《水浒传》如今还代代流传!

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