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远征(神圣远征军处置哪里)

2023-01-07 3:24:32 游戏资讯 zhumx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有哪些参与者?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是由于埃及苏丹撒拉丁部队于1187年在太比里亚斯湖附近会战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部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

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随之瓦解。腓力占领了阿克拉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

以后,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克拉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远征,是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进行的。十字军没有按计划远征埃及,而是开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和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在分崩离析的拜占庭帝国的部分领土上建立起了几个国家,其中最大的国家是直到1261年才灭亡的拉丁帝国,它占有巴尔干半岛的许多地区和小亚细亚的西北部,以及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一些岛屿。第四次十字军远征后,威尼斯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国家,垄断了同东方的贸易,从拜占庭手中夺去了许多在贸易和军事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的领地。

第五次十字军远征,是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所率十字军联合部队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了杜姆亚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苏丹订立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第六次十字军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下进行的。这次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时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第七次十字军远征和第八次十字军远征,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远征,但两次远征均遭失败。

十字军远征参加者的社会成分繁杂不一,这就使得十字军部队在武器装备上极不统一。身裹甲胄的骑马骑士装备的是中等长度的剑和用于刺杀的重标枪。一些骑马或徒步的骑士除有剑外,还装备有锤矛或斧子。大部分农民和市民装备的是刀、斧和长矛。

燃烧的远征圣骑士技能如何放

1、视角开神圣之盾。

2、直接跑过去就能自动放技能了。燃烧的远征圣骑士技能可以造成额外的神圣伤害,数值相当于普通武器伤害的40%,但是骑士也会损失相当于伤害值10%的生命值。

神圣的远征(神圣远征军处置哪里) 第1张

十字军六次宗教性质的远征,是如何促进沿海城市快速崛起的呢?

十字军东征受到西欧人民的广泛支持,无数西欧人自愿加入战争行伍,究其原因与西欧当时的经济情况密不可分

在11世纪之前,西欧与其他地方的联系几乎没有,就连邻近的穆斯林也只是在战争中有过接触。本身自给自足的经济就很难与外界挂钩,再加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就难免更显生疏。农村生活的过于封闭化导致西欧经济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一些民众因为欠债、贫穷而走投无路。这也是他们大多数人支持并参与十字军东征的一大原因。

在1095年,教皇号召全欧基督教国家一起发起东征,一下子就把西欧低迷的社会风气带动了起来,受到广泛关注。

一般认为这样的东征是教徒们的暴行,他们痛恨那些异教徒,想要将自己拥护的基督教宣扬出去,所有非本教人员都应该驱逐。这是一小部分人参与东征的目的,他们没有经济方面的逃避,纯粹是为了一个神圣的目的而加入。不过有这么纯粹想法的人还是很少的,大多数参军的人都是有自己的私心。

当时西欧经济不景气,大多数都是穷人,他们有负债累累的赌徒,有家庭窘迫无法支持生计的可怜人,通过参军至少可以填饱肚子,这是大多数人的理由,当然,还有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出于对东方的好奇而去。不管怎么说,教会的号召之下立即涌上了很多青年军人,一个整齐的队伍就此诞生了。

西欧人的宗教观念非常强,首先是打击异己,其次还有"圣地"这一说法,这是在四世纪起兴起的习俗,人们需要虔诚的去圣地朝拜,以此来获得神的眷顾。在这样的朝圣活动中很多商人借机大发横财,他们主要在耶路撒冷一带进行贸易,把宗教和商业结合起来,成为西欧商业发展的前身。虽然这样范围较小的经济活动并不能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但也可以有效减少贫穷人的数量,于个人而言是好事。

东征说起来是一场军事战争,可实际上却有着商业贸易的作用,在多年的东征道路上,让意大利很多海滨城市得到较好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这三个。这就像有了中国丝绸之路的作用,丝绸之路虽然有确定的目的地,但是丝毫不影响中间遇到的城市的发展,反而能够通过贸易和交流拉动双方经济发展。

在前文中也提到,西欧一直都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这样的商贸活动中崛起也是令人吃惊。兴起的三个热门城市可不仅仅局限在十字军东征这一条路线上,他们还逐渐向世界靠拢,成为国际性的贸易。只要是参与了这场贸易的城市都会在商业方面获取一杯羹,这是难得的发展机会。东西方交流在一场战争中逐渐密切起来,带动的经济和城市发展是不容小觑的。

十字军东征不仅解决了个别西欧人因穷困不能生存的问题,还通过贸易逐渐转变了西欧经济发展形势

促进东西方交流之后就必然会有物品的交汇,由于东西方环境差异明显,所以在物品的制作工艺方面也就有千差万别,东方少有西方的羊毛、皮革类物品,而东方的药材、香料、丝织品也是西方望尘莫及的。

这些物品在贸易中不仅传播着东西方完全不同的思想文化,还把那些风俗传统也一并交汇。这对于文化传播和融合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十字军的不断深入,把越来越多的西欧人智慧的结晶带了出去,东方的文化又带了回来,丰富了当时西欧的文化生活。

当然,物物交换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十分缓慢的,既然有了贸易就会有逆差这方面的问题。十字军促进了货币的流通,各色各样的货币在商贸中流传开来,这也为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国家贸易奠定了基础。货币需求逐渐增多,也能促进商业的持续发展,协调经济。

大量现金是十字军出征必备的,这些现金从哪里来也是让人头疼的。地主和主教借着这次机会从需求中谋取利益,但是地主们对于十字军的需求如果供应不上就需要从自己的农奴那里入手,他们可以通过金钱换取自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奴,不过这样的范围还是比较小。

在这样的东征中,既然有了兴起的城市,那么肯定会有斗争,关于谁是领导者谁是附属者的问题必然会出现。所以就有了"三足鼎立"——威尼斯、热那亚、比萨。

按照党派为这三位划分的话,前两者是教皇党,唯独比萨是皇帝党。这么说来难道是前两者打击比萨?

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威尼斯和热那亚是统一党派,但是由于二者经济发展差距不太,所以属于对手的关系。而谁拥有比萨的支持,就等于有了底气,这一点威尼斯做到了。

霍亨斯陶芬王朝势力加入了比萨阵营,这就更让威尼斯占据先导位置了。可惜后来因为意外,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离世了,失去左膀右臂的比萨很快就败下阵来,到了15世纪,更是沦为佛罗伦萨的领属地,从此一蹶不振。三个城市之间的较量也就变成了二虎相争。

相比而言威尼斯有着教会的支持,比热那亚更有优势,热那亚眼红威尼斯的成就,对威尼斯愈发痛恨,此时威尼斯正想着霸占拜占庭,也没有闲心对付热那亚,可惜拜占庭的余党们迅速建立起反抗威尼斯入侵的战队,虽然有教皇的支持,但也失去了在拜占庭的优势,一时间热那亚崛起了。

十字军东征让意大利海洋商业城市兴起,虽然伴随着城市之间的争斗,但归根结底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有了商业贸易之后就必须要有法律的制约,不然各地法律不一也是没办法进行商业活动的。关于贸易法的形成,很多人都说它是被逼出来的法律,商业法制定起来比较繁杂,意大利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因为要管理那些殖民地,所以早早就有了领事一类的官员去管理,在法律上自然也是责无旁贷的第一人。

法律制定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处理商业活动中的纠纷,在多国贸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意大利城市出去贸易都会有自己的领事跟随,这样也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可以解决各国冲突事件。当然,这些还都是小把戏,不能上升为国际贸易法,但也为后来商业国际法的建立打下基础。被逼出来的法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能够维护商人的正常贸易活动。

当然,贸易也不可能都拿着现金出行,那样未免过于招摇也不符合现实。就这样,新型商业经营模式也诞生了,人们需要从异地取款或者成立股份制的公司,银行一类的可以开具发票和证明的场所就变得十分必要。圣殿骑士团在哈丁之战中失败之后开始借鉴别人的经验,把异地取款变成现实,人们通过圣殿骑士团的凭证到其他地方取款,类似于现在的银行。我们如今熟悉的银行业务和营业方法也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总而言之,十字军的东征带来了市场经济的萌芽,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迅猛提升,那些以商业贸易为生的人得到很大的助力,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力军。当然,这也预示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欧国家开始有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养料和土壤,为后来经济的发展打造良好的进步环境。

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影响暗示着它已经不仅是一次宗教性的战争那么简单,它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商业活动,在商业上的贡献更为突出。它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释放出来,将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对于现代化建设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类历史上十大远征

按时间顺序排列:

一。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年—前449年。

(一)。战争的性质: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都市国家)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二)。战争概述:

1。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位于埃维亚岛)举行起义(米利都人起义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的支持)反对波斯统治,是希波战争的起因。

2。公元前492年波斯王马多尼乌斯入侵希腊,仅占领色雷斯后失利。

3。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腊,在马拉松会战中大败而归。

4。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率波军第三次出征希腊。普拉塔亚一战,希腊都市国家联军(约6万人)击溃波斯陆军(7—8万人)。几乎同时,波斯舰队在米卡莱角战中失利。

整个战争以波斯的失败告终。

(三)。评论:

希波战争的入选在于:

1。希波战争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第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战争。

2。战败的结局完全改变了伊朗人的命运。否则,占据今天整个西亚和北非的说不定是他们而非阿拉伯人。

3。对于发展战术和组建军队,希波战争意义重大。希腊军队创造的方阵是早期著名的战斗队形之一。并最早体会到保障战斗队形最要害部位——翼侧的必要性。

二。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

(一)。战争的性质:古罗马与迦太基先争夺西西里,后争夺地中海整个西部地区统治权的侵略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故名布匿战争。

(二)。战争概述:布匿战争共三次。

1。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这次战争的主要起因是为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获大胜(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决定了战局,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

2。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周,被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但在公元前202年的决定性的扎马战役中迦太基人战败,并失去地中海的统治。

3。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前146年)。迦太基战败于努米底亚王国后,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6年,罗马人冲进迦太基城,将之夷为平地。存在了400年的迦太基被灭国。

(三)。评论:

布匿战争的入选理由是:

1。它不仅时间跨度大,作战地域广,而且它奠定了白种人侵略扩张主义的萌芽。之前,古罗马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城市之间的部落内斗,而此战则是白种人首次与外种族以争夺土地和资源为目的的生死冲突。它发展了白种人向西(阿拉伯半岛)~向南(非洲)的扩张信心和战略企图,是十字军东征和1500年起的西欧殖民世界的预演。

2。造就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古罗马帝国。

三。阿拉伯人的征服战争。公元634—730年。

(一)。战争的性质:阿拉伯帝国形成后(参见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哈里发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634—656年)从征服拜占庭和伊朗开始。阿拉伯人在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亚会战中获得大胜,尔后轻而易举攻取伊朗国都克特西亚。阿拉伯军连连战胜伊朗军队,夺占摩苏尔和讷哈万德城,从此伊朗并入阿拉伯哈里发国版图。640—641年,阿拉伯军长趋直入占领埃及。641年占领上美索不达米亚,642年9月,根据同亚历山大城当局订约不战约定而进据该城。尔后于642年攻占昔兰尼加,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占利比亚,647年夺取拜占庭的非洲领地。661年,倭马亚王朝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横跨欧、亚、非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

2。第二阶段(从七世纪末至八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继续征讨外高加索、中亚细亚、伊朗东部和小亚细亚,甚至达于欧洲边界。705—715年阿拉伯军队战胜中国军队及其同盟者,巩固了哈里发在中亚细亚的统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区)。他们的军队不超过6000人,但连续击败印度人以后,将穆尔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并入阿拉伯帝国。732年阿拉伯军队同查理·马特统率的法兰克军队举行会战,结果败于法兰克人。迫使阿拉伯退出高卢,暂时停止向欧洲的进军。但仍长期占领西班牙和葡萄牙。

(三)。评论:

1。 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建立了以哈里发国为首的、神权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阿拉伯的征战,阿拉伯的宗教——伊斯兰教,在各个被征服国家得到了传播。

2。阿拉伯军所到之处,掠夺大量财物(金、银、绸缎)、马匹和牲畜。丰富的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以后抵挡十字军东征起到了一定作用。

3。阿拉伯对欧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直接对立。两者间的对抗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矛盾冲突。

eMZWRx〗

四。十字军远征。1096—1270年。

(一)。战争的性质:西欧封建主发动的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的侵略战争。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

(二)。战争概述: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在这里只作简述,以免篇幅过长。第一~四~六次东征欧洲人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塞浦路斯王国等几个十字军国家。其他东征都以失败告终,欧洲人只掠夺了大量财富,但未能实现占领土地的愿望。十字军远征中最有影响的恐怕得算是第三次,埃及苏丹撒拉丁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大决战被拍成了电影,我记得5~6岁时看过,片名就叫《撒拉丁》。片中那宏大的战争场面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

(三)。 评论:

十字军远征的意义不在于它通过战争强行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我个人的看法是:战争的平局,使欧洲人发现他们很难向西拓展阿拉伯半岛和向南经营北非大陆。使他们产生了从其它方向搜寻并获取利益的思想,于是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有了欧洲人从1500年起对整个非洲~美洲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疯狂殖民史。

五。英法百年战争。公元1337—1453年。

(一)。战争的性质: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抗,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

1。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英军先在斯吕斯海战(1340)~后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击败法军,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2。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

3。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迫使法国于1420年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4。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法国人民进行了游击战,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三)。 评论:

虽然这场战争的延续时间是一个吸引点,但无论从其规模和影响看,都排不进世界战争史的前二十位,似乎不应入选。但在 看来,人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英国借此确立了对欧洲大陆的基本战略——欧陆平衡战略。

英国是孤悬在欧陆之外的岛国,由于没有领土和欧洲小国接壤,无法对它们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因此挤身欧陆成为它的早期发展目标。但在法国的败退,使英国认识到它无法在欧洲大陆取得立足点,但它又不甘心放弃对欧洲的影响,于是它在保持对欧陆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努力防止欧陆上出现一国独大的情况。因为出现了此种情况时,欧洲将臣服于一个中心国家,而英国将失去对欧洲的影响力,从而被欧陆国家所彻底孤立。

在这个战略下。英国联合普鲁士~俄罗斯~奥匈帝国粉碎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企图;联合法国~美国等阻止了德国统一欧洲的梦想;俄罗斯在与土尔其帝国交战,以打开向南的海上通道时,英国也是极力阻挠。而当前,英国则是借助美国,来全力降低以法~德为首的欧盟的影响,尽管它自身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已不情愿的加入了欧盟。